數百年來,時裝的意義已經徹底轉變,從最早只供給貴族階級享用的昂貴手工制品,變成了今天人人可以購買的大規模生產成衣。巴黎曾長期占據時裝產業的中心地位,而紐約則從上世紀末開始漸漸取而代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時裝的平民化。下一波流行什么?像總統大選一樣,每個人都能參與決定。也正因為這樣,比起法國式的邪惡美女來,美國的經典時尚偶像總是與經典美式價值觀一樣,在光彩照人的同時卻也顯得有些循規蹈矩。
這5月5日,一年一度的美國時裝藝術學院年度盛典又拉開帷幕。與去年的主題“作為繆斯的模特”截然不同,今年展覽的主角是一個巨大的人群——“美國女性:塑造國民身份”。
一展覽為期三個多月,主要展品來自布魯克林博物館新近移交給大都會博物館的服裝系列。所有館藏總計23.5萬件物品,完整地展現了19 世紀中至20 世紀中的美國流行時尚,其中還包括Charles James 的高級定制服飾。由于布魯克林博物館連年緊縮開支,在本次合作展示之前,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遠離公眾視線已有30 年之久。
1946年,美國時裝設計師Charles James為模特試裝
為配合這一散發沽衣鋪氣息的展覽主題,Gap 設計總監Patrick Robinson、美國名嘴Oprah Winfrey 和美國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 一起成為了5月3日晚舉行的盛典慈善派對主持人。Robinson 認為,Gap、《Vogue》和大都會美術館選擇了一個完美的時機,進行這次完美的合作。“Gap 是美國傳統的一部分,對現代女性而言尤其如此。”
《欲望都市》的女主角Sarah Jessica Parker是21世紀的風尚
他說,“看看我們40 年來的快照,你會發現這些照片折射出了每個時代的潮流——從身著Gap T 恤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的Sharon Stone,到在“休閑星期五”穿卡其褲上班,再到最近我們為紐約證交所的1200 名交易員穿上牛仔褲——多年以來,女人們總會選擇一個標志性的美國品牌來詮釋自己,而這個品牌的風格也跟隨她們一起在進化。”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流行的仿男士襯衫
男式襯衫與美國女人
一件襯衫便可道盡美式風格的精髓。
仿男式襯衫——一種可以作為裙子穿著的長上衣,在上世紀初為美國時裝貢獻了別具一格的創新之感。當它于19世紀末誕生之時,巴黎將它稱作一場時尚災難,對它徹底不屑一顧。然而美國女性,尤其工作女性卻為它大排長隊。
Alice Roosevelt,羅斯??偨y之女,20世紀初最受歡迎的美國少女。她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美國品味和美式風格
截止到1905年,Sears Roebuck 連鎖商店的商品目錄上總共收錄了150 種不同的長襯衫,從標價39 美分的平紋布版本到標價6.95 美元的塔夫綢版本,應有盡有。1907 年,一件鏤空式樣的襯衫震驚了當時的保守勢力——袖管部分的鏤空繡花令穿著者的玉臂隱約可見。
到1910 年,美國的女式襯衫制造業已經極具規模,僅紐約城一地的產值就高達6 千萬美元。資本主義社會原始積累的黑暗面也在這個領域暴露出來:1911年3 月25 日,146 名長期在嚴酷環境中工作的縫紉工被紐約三角襯衫制衣廠的一場大火吞噬。
20世紀初,插畫家Charles Dana Gibson在《生活》雜志的插畫中創造出了吉布森女郎,是當時的時髦女郎。
如果說在此之前,美國的女人們始終跟在歐洲女人后面亦步亦趨,那么從襯衫開始,這個民主國家的消費者們在穿著方面也開始履行自己的民主權利。襯衫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舒適易穿,迎合了當時多數美國婦女多姿多彩的生活需求。在這種襯衫的基礎上,設計師們為裙裝賦予了更多可能性。在上世紀初,女人們一般用襯衫搭配高腰及地長裙;要不了十年,越來越多的女人開始穿著及踝裙——Sears Roebuck 公司在1905 年推出這種裙子,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健康裙”,稱其“特別為便利而生”。
20世紀初,美國女人還唯歐洲幾個上流家族的馬首是瞻。百貨公司的紙樣和批量生產使美國在20世紀的頭十年里崛起,紐約成為了新興的時尚之都
歐洲權威與美式民主
美國女人羨慕歐洲時裝。幾個享有盛譽的上流家族,比如范德比爾特家族(Vanderbilts)、阿斯特家族(Astors)和羅斯福家族(Roosevelts)是中產階級婦女們的拷貝對象,因為這些家族成員的穿著全都照搬自英法貴族。然而這種熱衷只限于晚禮服領域,為了適應日常的忙碌生活,她們在白天為自己選擇了一種時髦而實用的風格。當時歐洲盛行的仍然是極端女性化的S形曲線,整個造型包含一條鐘形裙、一條硬塔夫綢襯裙、一個裙撐,以及一件締造蜂腰、豐乳和翹臀的鯨骨胸衣。穿上這身衣服,人會不自覺地微向后仰,所以帽子要戴在前面作為平衡。在時尚之都巴黎,追求自然和舒適的設計理念,直到1920 年代才由Coco Chanel 提出。單就這一點看來,美國女性比歐洲名媛領先了20 年。
1926年的Sears Roebuck連鎖商店商品目錄
年輕的Coco Chanel 那離經叛道的風格曾遭到以Paul Poiret 為代表的知名設計師的打壓,而在上世紀初的美國,沒有哪個成名設計師擁有左右消費者的力量。除了顯貴的太太之外,多數女人會去百貨公司采購McCall's 或Butterick 出品的服裝紙樣,自己在家做。專業裁縫用的其實也是這類紙樣,還有不少店家直接拷貝歐洲舶來品。為了做生意,裁縫們必須認真聽取顧客的要求。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猶太和東歐移民,勤儉又擅斂財,只用了短短十多年,就為美國成衣制造業奠定了基礎。他們漸漸開始大批量生產襯衫、長褲和硬領,進而將紐約變成了新興的時尚之都。當然,不管當時的北美大陸在時興什么,歐洲的精英設計師們是一無所知,也毫不關心的。
石油大亨的繼承人Milicent Rogers是上個世紀中期的美國時尚偶像
美國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代表著美國式的審美觀。
粉領一族與吉布森女孩
女式長襯衫很快就成為了新一代美國工作女性的標志。在不斷增長的商業領域,這些被稱作“粉領”的女人正好迎合各大公司對書記員的需求,打字機的發明更為她們照亮了前途。1870 年,全美境內只有7 名速記員,到1900 年,已經有超過10 萬名“女打字員”在各行各業工作。比起在工廠做工來,粉領工作可要誘人多了:一名辦公室女性的周薪超過10 美元,是血汗工廠員工的兩倍。與此同時,她們還能脫離家庭管束,享受與異性交往的樂趣。單身秘書和打字員成為了一個時代的魅力女孩,在不少羅曼蒂克的小說和影片中都能找到她們的身影。
比漂亮的女秘書更能代表美國麗人的形象,則非“吉布森女孩”莫屬。插畫家Charles Dana Gibson 在《生活》雜志的插畫中創造出了這個高挑、端莊的姑娘,柔軟的波浪鬈長發從她頭頂傾瀉而下,勾勒出她那可愛的臉龐。她衣著時髦,獨立自主,一點壞心眼也沒有,從15歲到30歲的女人們都夢想成為一個像她那樣的女孩。當時最為知名的“真人版吉布森女孩”非羅斯福總統之女、17 歲的Alice莫屬。勇敢而漂亮的Alice 向來蔑視陳規教條。她勇于直抒己見,在派對上通宵跳舞,直至黎明到來。在訪問夏威夷時,她甚至跳起了草裙舞——在那個年代,多數美國游客都認為這種舞蹈太過下流,避而不看。美國人太愛她了,甚至將一種為她偏愛的藍色命名為“愛麗絲藍”。
吉布森女孩是美國新女性的縮影,她們既可能是工人階級,也可能來自上流社會,而她們的共同點在于一種對擺脫禮教和服裝的雙重束縛的要求。她們多半是一名在大城市生活的電話接線員或者書記員。和她的母親不同,吉布森女孩在辦公室工作,約會不帶女伴。在改變生活方式的同時,她也為老舊的愛德華時期女裝帶來了新意:她身著及踝裙,搭配一件有男式硬領的襯衫,系領結,在腰間緊束一根寬腰帶,足蹬深色尖頭靴,頭戴漁夫帽。
當然,富裕階層的吉布森女孩不去工作,不管雜志小說上描繪的工作生涯有多吸引人。她爸爸有求必應,讓她隨意購買時新的款式和配飾,以便將自己塑造成新時代女性的時尚偶像。她們是石油大亨的繼承人Milicent Rogers,也是年輕的Jacqueline Kennedy 和C.Z.Guest。
今天的吉布森女孩是誰?是言行出位的Paris Hilton,還是飾演紐約上東區富家女的Blake Lively?從“美國女性”展的解說員人選(Sarah Jessica Parker)看來,Anna Wintour 對此自有看法。一個世紀過去,漂亮的美國偶像才老了28歲,已經稱得上不老仙——更何況這姑娘還從打字員一躍成為女作家,其進化程度可見一斑。
來源: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