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和黃金一樣持續上漲的,還有生絲。
據報道,國內蠶繭生絲價格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路暴漲,目前高達30萬元/噸,創下近15年來的最高價。而更需關注的是,蠶繭緊缺。目前繭子與真絲價格倒掛2萬元,而整個絲綢產業鏈中已驚現“面粉貴過面包”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大多數繅絲企業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僅僅是國內的現象,國際貿易中的生絲價格也出現了類似走勢。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生絲價格突如其來的飆漲?個中原因眾說紛紜。
據報道,受供需面偏緊、經濟回曖需求強勁以及天氣情況影響,蠶繭生絲價格節節攀升,已經到達15年來的最高點。比真絲漲價更瘋狂的是真絲的原材料干繭。“商務部中國·盛澤絲綢化纖指數”顯示,2008年蠶繭的售價為10多元/公斤,可現在已經30多元/公斤了。蠶繭絲綢類產品價格在4月底達到了數年來的頂值。而根據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的數據,蠶繭(貴重衣物所用的面料的原材料)價格自2009年初以來已經翻倍,至今年4月中旬漲至每噸9.27萬元。
生絲價格每噸日漲千元
絲綢商發現,今年的日子不好過了。近日,有著380年絲綢經營史的福興絲綢廠的負責人張春菁向媒體表示,“從沒見過像今年這樣漲價的,一天變一個價錢也就算啦,關鍵是手里有錢也難買到貨。”據介紹,其原料供應緊張已經持續了近一年。如今,去繅絲廠(從蠶繭中抽出絲的企業)選購原料,竟然像去銀行辦理業務一樣,需要拿號排隊了。
在北京秀水做絲綢生意的商戶也備受困擾,“今年到蘇杭一帶已經跑了好幾回,下個月新絲下來還要再去。就是因為價錢太高,每次只上一些緊缺的貨,總是希望下次采購的時候價錢可以降下來,但是沒想到卻越來越高。”
去年標價300元一套的真絲睡衣今年初夏的標價已經改為360元了。據報道,今年市場上真絲服裝漲價已是普遍趨勢,而真絲服裝漲價的背后,是絲綢原材料——生絲價格的一路上漲。從去年到今年,業內人士面對生絲“節節高”的價格,不禁感嘆“漲得太高了”。
據報道,生絲的價格從2008年以來漲勢就沒有停過,去年6月份絲價一路從前年的14萬元/噸漲到了19萬元/噸,11月份達到24萬元/噸,今年漲到28萬元/噸,逼近十多年來的歷史最高位。目前A類白蠶絲已經從去年的17萬元/噸上漲到30萬元/噸。
有經營絲綢的商戶無奈地對媒體表示,“特別是最近半年,生絲價格每天都以1000至2000元/噸的幅度在上漲,以前可以推遲付款的約定都沒用了,現在要拿著現金排隊買絲。”
生產企業有苦難言
面對原材料的上漲,在同一條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
蠶農在這一輪價格上漲中普遍受益,而絲綢廠和零售商則只能依靠相應的漲價來維持局面,但作為中間環節的繅絲廠則在整個生產鏈條中風險最高。面對飆升的蠶繭價格,很多繭絲綢加工企業不堪重負。目前,繭子與真絲價格嚴重倒掛,與之相伴的是全國的絲綢產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據報道,由于生產絲綢的原料——蠶繭緊缺,整個絲綢產業鏈中已經驚現“面粉貴過面包”的反常現象——繭子與生絲價格倒掛2萬元,即生產1噸真絲所需的干繭價格最高被爆炒到了30萬元,而同樣狂飆的生絲價格才漲到28萬元/噸,這使得大多數繅絲企業正面臨生產成本劇增乃至無米下鍋的境地。
據報道,因為拿不到足夠多的蠶繭,湖州大東吳絲綢有限公司這家具有100多年繅絲歷史的絲綢企業,不得不將工作時間從一周上6天班,調整為一周5天。
蠶繭價格一路高漲,繅絲企業本可以相應提高真絲價格消除成本壓力,但是去年以來,絲綢服裝企業對真絲的需求并沒有相應增加。
浙江凱喜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設計總監孔祥光對媒體表示,因為絲綢價格的不穩定,目前大多數國際買家對絲綢面料的采購減少,“除對原材料價格不敏感的高端服裝品牌,大多數中檔品牌更愿意選擇絲綢和棉、麻等的交織面料。去年以來純絲綢面料在服裝上的應用在下降。”
產業鏈上下游同時發難,產業鏈中游的繅絲廠利潤被擠壓得最嚴重。數據也能證明這一點,來自中國絲綢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絲綢行業虧損面高達38.6%,高于全國紡織行業35.4%的平均虧損水平。
漲價原因耐人尋味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生絲價格的一路上揚呢?
有業內人士認為,川贛等蠶繭產地干旱致產量大減,是其背后的原因。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持續8個月的西南大旱雖然對春繭價格有一定影響,但由于廣西的蠶桑主產區受災較輕,云南的蠶繭產量較少,中國蠶桑生產整體受干旱影響不大。逐漸減少的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可能是導致繭絲綢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是養蠶的人少了。
據國家繭絲辦統計,2009年全國桑園面積1197.4萬畝,同比下降8.5%;蠶繭產量57.4萬噸,同比下降17.8%;蠶繭平均收購價格1081.76元/擔,同比增長30.15%。在蠶繭產量減少的情況下,蠶農收益比2008年反而增加了12.51億元,全年蠶桑生產呈現出減產增收的特點。
據報道,蠶養殖勞動強度大,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在東部的傳統絲綢產區里一些蠶農放棄了種桑養蠶。為適應這種情況,2006年,國家商務部啟動并實施了“東桑西移”工程,引導繭絲綢業原料生產基地從土地資源緊缺的東部向地域廣闊、氣候和土壤適宜種桑養蠶的中西部內陸省份轉移。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東桑西移”政策的實施是成功的,不僅穩定了國內的蠶繭產量,也使中西部內陸省份的農民因此增收。但是目前,西部地區也面臨養蠶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四川作為國內蠶繭生絲主要產地之一,生絲價格也是一路走高,四川省商務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產品漲價的主要原因,并非緣于干旱。
“事實上,桑是很耐旱的植物,干旱的影響比較小。”該名負責人分析說,蠶成長的周期并不長,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其中有一周的時間,蠶需要吃大量的桑葉,這需要養殖人員晝夜不停地供應干凈的桑葉。而現在的情況是,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從事養殖的只剩下老人。勞動力短缺,才是四川連續兩年絲產品減產,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