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包底鞋使用面革的材料多,價格也高,所以仿制包底鞋的假包底鞋就應運而生。假包底鞋是指具有包底鞋的外觀而采用繃幫工藝成型的鞋。假包底鞋也叫作皺頭鞋,彩圖K一4是一款假包底鞋。只看鞋頭的皺褶很像包底鞋,但是觀察鞋里會發現,鞋里卻掩蓋了幫腳,如果是真包底鞋會特意讓顧客看到圍條與內底連成一體的結構。再觀察鞋底,有明顯的鞋跟,必須有勾心、硬內底作支撐,這與包底鞋的矮跟、不用勾心等有很大的區別。當然,作為一種鞋款的變化,假包底鞋仍然受到消費者的認可。
設計假包底鞋也要先設計出基礎結構。
1.成品圖
如圖2-5-3所示。
這是一款橫斷舌式的假包底鞋,鞋頭上有皺褶,屬于二合埂,采用手工打孔串縫方法連接,縫線為十字交叉方式。鞋幫采用繃幫工藝成型,所以需要設計出長圍條部件和繃幫量。此外鞋里、主跟、包頭、內底等一應俱全。設計長圍條部件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取直圍條部件,一種是取彎圍條部件,下面分別講述。
2.結構設計圖
直圍條假包底鞋結構設計圖見圖2-5-4。
先設計出后幫以及鞋蓋、鞋舌等部件。在鞋蓋上確定出打孔的位置和數量。
在QO'方向上直線畫出圍條的邊沿線,圍條的長度需要計算出來。
圍條上的每孔間皺褶量取在1~2mm。取Imm的皺褶很小,似有似無;取1.5mm的皺褶比較適中;取2mm的皺褶比較偏大。如果皺褶大于3mm,屬于粗獷形風格。如果使用人工革材料,加放1.5mm的皺褶量幾乎不起作用,一般加放2. 5~3mm的皺褶量。
計算圍條長度公式如下:圍條長度一(鞋蓋孔間距十皺褶量)×(孔數-1)
這樣計算比較麻煩,不如直接截取:自最后一個孔位開始,向前逐個截取圍條上的孔位,每個孔間距長度等于“鞋蓋孔間距十皺褶量”。例如鞋蓋的孔間距是6mm,設定的皺褶量是1.5mm,那么孔間距就是7.5mm。截取到前弧時,孔間距改為6. 5mm。
到達圍條的前端J"點后,作垂線,截取,J"A'=JA,圍條的背中線是J"A'線。
自A'點開始順連底口輪廓線,也作出里外懷的區別。底日的寬度可以通過描出的鞋蓋輪廓線找到,如圖中虛線所示。
注意前端留與不留中心孔位是有區別的。
如口果要設計彎圍條假包底鞋,只需在基礎結構上確定出彎圍條的位置、孔位、背中線、底口輪廓線即可,見圖2-5-5。延長QO線,找到半面板前端A點的對稱點A',這是底口前端控制點,如果A'點的位置太靠后,底口會變小,妨礙繃幫。
以A'點為圓心、AJ長度為半徑,在AA'連線的前端畫弧線。圓弧半徑長度是圍條背中線的長度。
接著反用半面板,底口朝上,自OQ線向前下方描出彎圍條的輪廓線,并與前段的圓弧相切。最后利用在直圍條上找點的方法在彎圍條上確定出孔位。鞋蓋前后孔位是7/5和15/6,圍條對應孔位是7/6.5和15/7.5。
圍條的長度會隨皺褶量的大小而有變化,所以圍條背中線位置需要適當修正,保持背中線與圍條弧線垂直,并控制A'點不要變化太大。
同樣按照設計直圍條的方法順連出底口輪廓線,作出里外懷的區別。
3.制取樣板
鞋蓋的基本樣板見圖2-5-6。這是直圍條和彎圍條共用的鞋蓋基本樣板。在使用真皮材料時,鞋蓋周邊不寫加放加工量,孔位打在鞋蓋內側2mm位置。這2mm是皺頭的高度,在與圍條串縫以后,鞋蓋與圍條的厚度會填補這2mm的寬度量。如果要設計3mm的皺褶高度,要多增加Imm的加工量。注意,如果使用人工革材料時,孔位打在鞋蓋內Imm位置,周邊要加放2mm,防止串縫時拉豁針孔。
鞋圍條的基本樣板見圖2-5-7。直圍條和彎圍條的孔位都打在圍條的設計線上,然后加放2mm(或3mm)作為皺頭高度量。
普通圍蓋鞋在圍條上區分里外懷是為了接幫平整、不出皺褶,對于皺頭鞋來說,鞋蓋上要有里外懷的區別,圍條上可以不用作里外懷區別。
直圍條與彎圍條在應用上有什么區別呢?直圍條外形規整,排料容易套劃,比較省料,但是底口偏長,不利于手工繃幫操作。彎圍條外形彎曲,耗用材料多,但是底口比較短,容易手工繃幫。手工操作大多使用彎圍條,在機械化生產中多使用直圍條。
加工時,把鞋蓋與圍條串縫起來形成前幫,然后再與后幫等部件鑲接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