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口一帶鞋是最簡單的釬帶鞋。早期的淺口一帶鞋,鞋口成“葫蘆狀”,設計出一個鞋臺子,用來裝配鞋釬和鞋帶。現在已經簡化成把鞋帶直接裝配在鞋口上。
裝配鞋帶的位置有3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鞋帶位置靠前,在V點附近,這種鞋帶的裝飾性大于功能性.不用經常開閉鞋釬,鞋帶比較窄,常取在8~lOmm,鞋帶尾端也比較短。彩圖L-18的鞋帶是固定的,位置比較靠前。第二種是鞋帶位置靠后,在E點位置,主要的作用是增加鞋口抱腳能力,鞋帶比較寬,常取在12~14mm,鞋帶尾端比較長,見彩圖L-20,鞋口上有鞋臺子,較寬的鞋帶安裝在鞋臺子上。第三種是在腳的前燕骨位置,既有裝飾性又有功能性,鞋帶的寬窄設計不一,較寬的鞋帶能達到40mm,長度變化靈活,見彩圖1-3.這是一款寬鞋帶的產品,彩圖L-19,鞋帶不太寬,上面有蝴蝶結的裝飾。
鞋釬帶可以與各種類型的淺口鞋搭配,只要外觀協調、功能完善都會受到歡迎。
1.圓口一帶鞋的設計
如圖3-4-1所示,首先按照圓口鞋的設計要求設計出圓口鞋。由于鞋帶比較長,斷幫位置一般設計在鞋帶之下進行掩蓋。
在E點位置作后幫背中線的垂線。在E點之前設計鞋釬帶的寬度,也作背中線的垂線,一般的鞋釬設計成直條狀。在背中線的位置要升高5mm,作為鞋釬帶的對折中線。為何要升高?因為女淺口楦的跗圍比較小,比腳的實際圍度減少lOmm左右,升高5mm是要加長鞋釬帶lOmm,滿足腳的圍度需要。對于在前跗骨位置的鞋帶來說,也要升高5mm后再設計。對于在V點附近的鞋帶來說,楦跖圍小于腳跖圍7mm,只需升高3.5mm即可。抬高設計量只是解決鞋帶的長度,具體的松緊度還要靠釬孔來調節。
設計鞋帶的寬度自E點向前量取。鞋帶是一塊游離的部件,也可以前后移動,適應腳背的變化。傳統的鞋帶比較寬,取在12~14mm,給人以結實的感覺。現代人的欣賞眼光不同,喜歡瘦長,一般取在10~12mm。
鞋帶的寬度要與鞋釬的寬度相匹配,使鞋帶的寬度小于鞋釬的內孔徑1~2mm,防止鞋帶穿人穿出時被磨損。
設計鞋帶的長度以釘鞋帶和鞋釬的位置為基準。以前采用明釘的辦法固定鞋帶和鞋釬,所以設計的長度位置在鞋口以下14mm,該位置是里懷鞋帶長度的起點,也是外懷釘鞋釬的中心點,鞋帶的尾端取在中心點以下的30~35mm。其余4個釬孔的位置分布在中心孔兩側,間距5mm。
鞋釬帶的總長度一2×(里懷鉗帶長+5)+尾端長(30~35mm)
淺口一帶鞋的鞋帶常取成直條形狀,設計時與背中線垂直,以此來確定鞋帶的方位,并用規矩點標出。
2.有包頭的淺口一帶鞋的設計
如圖3-4-2所示,鞋的前端有包頭,直口門,后幫上有鞋臺子,鞋釬帶設計在臺子上,位置居中。
鞋釬帶采用割切口暗釘的方法,把鞋帶、鞋釬皮的壓茬量插入切口內再加以固定,所以切口的位置可以在鞋口線以下8~lOmm位置,需要留出壓茬量8~lOmm。
鞋釬帶的總長度一2×(切口至楦背長+5)+里懷壓茬(8mm)+尾端長(30~35mm)
該鞋中幫比較長,借機加入里懷工藝蹺。
3.小圓口一帶鞋的設計
如圖3-4-3所示,小圓口鞋的口門位置比較靠前,增加一條靠前的鞋帶相當于后移了口門位置,提高了鞋的抱腳能力。
鞋帶比較窄,取在8~lOmm,中線抬高3.5mm,切口位置8~lOmm,尾端留15~20mm,打3個釬子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