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5 -1-4所示,這是一款帶前包頭的內耳式高腰女鞋,前幫的結構類似于基礎結構的三節頭鞋,直接引用三節頭的設計規律。但是后幫卻比三節頭鞋要高要長,這是高腰鞋的特點。
后幫高度取在80~lOOmm,鞋日長度取在110~115 mm。
設計時首先要作出直角坐標,在縱軸上標出楦跟高度B'點。然后把半面板上的K點落在橫軸上,把C點落在縱軸上,后跟底日落在B'點上,再把半面板輪廓描出來。
半面板上要連接4條基本控制線,標出自然蹺。
2.結構設計圖
如圖5-1-5所示,繪制結構圖的操作步驟如下:
(1)確定后幫高度和長度在坐標的B'點向上量出后幫高度lOOmm定T點,過T點作縱軸的垂線。定出≥5mm楦統口后端的y點。
在后弧位置,確定出C點加放2mm、D點加放3mm、B點加放5mm,然后再與y點順連出略呈S形的光滑曲線,與過T點的垂線相交定位T’點。
自T'點向前量出鞋口的長度115mm,然后把該點升高7~lOmm定T"點。T'T"長度為鞋口的基本長度。
(2)確定鞋口輪廓線由于該款鞋為內耳式鞋,鞋耳的中線要與楦面的背中線重合,所以要自T"點向下順連出一條彎弧線與背中線銜接。然后在背中線與鞋口線夾角范圍內設計鞋耳圓弧,接著設計出鞋口線。并控制外懷鞋口線略低一些,里懷鞋口線略高一些,這是在模仿滿幫鞋的后幫高度區別。
(3)前幫與后幫的設計有了鞋口線與后弧線,高腰鞋的大模樣已經出來了。
按照三節頭的設計規律把前包頭和前中幫設計出來,再利用定位取蹺設計鞋口門輪廓。
高腰鞋的鞋眼位線取在15mm,眼位間距比滿幫鞋要大,等分確定5個眼位。高腰鞋及筒靴的平均眼位長度在15~20mm。鞋耳是斷開的部件,上窄下寬,上端取在距眼位線12~15mm,順連下端與前幫銜接,略寬于上端。
設計后包跟時,后包跟的上端點在C點之上5~lOmm位置,因為該點已不是鞋口位置。或高或低是為了調節部件的比例協調。
設計鞋舌時,在基準長度上,前端加壓茬量10~12mm,后端加放量7—lOmm。由于鞋幫變高,鞋舌向
上延伸會自動彎曲,影響實際長度的效果。因此量取鞋舌長度時要以眼位線長度為基準。注意這個基準長度是眼位線的長度,而不是背中線的長度。
作出繃幫量,控制從前到后的14mm、15mm、16mm、17mm。作出底口的里外懷區別。
從上述高腰鞋的設計中可以體會到,在掌握基礎結構設計后,只需要控制后幫的高度和長度,其它的部件輪廓設計都大致相同。因此確定后幫的控制數據是設計高腰鞋的關鍵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