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頭也叫作公仔頭,是設計靴類產品的經典之作,需要用到雙轉換取蹺法。所謂的雙轉換取蹺法,就是在前幫的上下進行兩次轉換取蹺,是設計葫蘆頭的專用取蹺法。
1.成品圖
如圖5-2-10所示,鞋的前幫是一整塊,相當于鞋舌的葫蘆頭向上延伸,一般到達或超過E點的位置,使背中線出現了兩次拐彎。在繃幫時,鉗幫的拉力對第一次在V點附近的拐彎能起到有效的繃平作用,但是對于第二次在E點附近的拐彎就有些鞭長莫及,所以要進行兩次轉換取蹺的處理。第一次轉換取蹺是針對前幫的下段,第二次轉換取蹺是針對葫蘆頭。
2.結構設計圖
如圖5-2-11所示,后幫筒高取160mm,筒寬取140mm。
早期葫蘆頭的還原是通過手工操作完成的,葫蘆頭越寬就越不好還原,所以傳統寬度取得比較窄,男靴取20~24mrn,女靴取16~20mm。隨著曲面定型機的出現,葫蘆頭的寬度逐漸增加,甚至于半面的靴筒都不斷幫。
不管葫蘆頭是寬是窄,還原的方法是手工還是機器,它們的取蹺原理是相通的。
先設計出后幫的框架,然后再設計前幫部件。具體操作如下:
(1)作背中線在最貼近楦背曲線的適當位置連接一條直線作背中線,要求該直線與原背中曲線之間不要有空隙存在,還要求過取蹺巾心0 7點的垂線即落在直線的背中線、也落在曲線的背中線上。
(2)前幫下段取轉換蹺前幫下段取轉換蹺的方法就是基礎結構中的轉換取蹺法。以0,點為圓心,以0'Ao為半徑作弧線,截取轉換長度到A2點,作出取蹺角∠H1O'H2。并截取A2A2'長度差的1/3補在前幫的底口上。
(3)葫蘆頭取轉換蹺過0'點作背中線的垂線,取其2/3的位置定0”點,以0”點為圓心,到葫蘆頭的長度E'為半徑作弧線,與背中線相交于Eo點,過E點設計葫蘆頭轉換后的輪廓線。設計葫蘆頭轉換后的輪廓線,要先制備葫蘆頭原形的復制板,利用復制板沿著直線背中線繪出。這與用復制板描繪鞋蓋輪廓線的方法相同。
轉換后的葫蘆頭長度,比葫蘆頭的實際長度要長,比轉換的長度要短,小于葫蘆頭轉換長度差的1/3。這1/3的量需要通過拉伸底邊與后幫鑲接,使葫蘆頭彎曲貼在楦面上。還記得圍蓋鞋的設計嗎?“一份補在鞋蓋上、一份補在圍條上”,其結果是相差1/3的長度差。葫蘆頭的設計也保持1/3的長度差。
在使用延伸性較好的皮革材料時,對裁斷并無特殊要求,但是在材料的延伸性不理想時,或者使用人工革時,應該采用橫向下料,以保證拉伸作用的有效進行。
其它部件的設計與高腰鞋相同。
拉鏈位置取在里懷筒口寬度的中點,斜向前幫下段的1/2位置。拉鏈有拉鏈舌部件。本圖的筒口部件為外懷取直線,里懷高于外懷2~3mm取弧線。有些臺灣的產品,里懷反而比外懷低,因為里懷部件穿著時看不見,取高了也沒有用,不存在磨腳與不磨腳的問題。有些國外的產品里外懷是同樣高的,可見誰高誰低并無硬性規定,最終以造型美觀為準。
后包跟的中線上端要收進1. 5~2mm。當后包跟的上部件為合縫時,考慮到銜接順暢,應該收進一個工藝量;當后包跟的上部件也是取中線時,可以不用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