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年齡上來說,時裝設計師王巍稱不上是年輕一代設計師了,這兩年冒頭的新人很多。無奈于在海外主流市場,他依然要歸于“新銳”群體。王巍很有代表性,他的時裝教育完成于中國,早年跟著陳逸飛先生搞實驗時裝,2004年在倫敦創立自己的工作室和品牌 “WANGWEIGALLERY”,第二年起被英國時裝協會入選倫敦時裝周開始發布個人系列,成為第一個登上倫敦時裝周T臺的中國設計師。
5年前,在《VOGUE服飾與美容》策劃的中國設計力量的選題中,王巍就入選其中。回過頭看,走出去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議題,中國模特兒的輸出也建立了一定的機制。只是,我們很難看到后續——中國時裝設計力量踏上國際T臺的那一刻似乎就意味著結束。
這與中國時裝周的現狀非常相似,T臺展示之后沒有商業接軌,除了媒體的幾篇報道和隨之而來的品牌宣傳,既不能引導潮流,也不能帶來產業效應。“不像國外,品牌的新品秀是工作的新一輪開始,買手下訂單,設計師會非常緊張。而國內設計師的秀是做給媒體看的,北京上海的幾個時裝周,在政府力量的干預下,像舉辦某個文化節一樣,只是大家熱鬧一下。”王巍說。他在國內的時候連著參加過好幾年的時裝周,實際的傳播效果卻很差,“媒體換了幾撥人,幾年下來還在議論有一個新人叫王巍好像不錯。”
倫敦時裝周的經驗或許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四大時裝周中的倫敦時裝周被視為最弱的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是,它在工業化程度上比不過米蘭,商業又比不過巴黎,而信息流通和買手水平方面也不及紐約。但倫敦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們吸收了最具想法的新銳設計師,設計風格荒誕有趣,人們從中找到的是大師們已經喪失的想象力。
王巍的起點在倫敦時裝周,起點很高,只是至今卻未能按照既定的軌跡擺脫“新銳”的定位,他設計的衣服賣到了巴黎、倫敦、洛杉磯和紐約,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是在買手店里售賣。他也很苦惱,有高度而沒有廣度。事實上包括王巍在內的很多中國設計師都有這個問題,他們和歐洲的市場還是沒有實現真正的對接,量還太小,而且只有深入到二級市場、三級市場上,才能形成規模。還要了解歐洲人的消費習慣,最好的方法是可以有當地的團隊幫助你。
對于走出去的設計師,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是,設計到底是要國際化還是要民族化?換一個說法,中國背景對于設計師而言,是利是弊?王巍的觀點代表了一部分人,他覺得要有歷練、有積累還要有經驗,不過最主要的是特質,每個人做的東西都需要有強大的民族性支撐,這才是設計師能夠長久發展的根本和動力。因為流行的趨勢誰都知道。
“其實現在國內時裝設計的環境很好了,我很樂觀,我的經紀人也覺得,或許下一個影響全球的設計師能出在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系統的內耗,我認為一個時裝周就夠了,沒必要內斗,中國有很多人才,只是土壤不夠好。杜鵑、劉雯出去了,很多人覺得有多不容易,我們圈內人才知道,有無數個杜鵑等著被發現,只要系統做好了,一夜之間能出來很多人才。”
不過王巍已經覺得自己很幸運了,2007年在去美國紐約之前,經紀人就已經在百老匯和SOHO旁邊幫他開了ShowRoom,打開了一定的知名度。“某種意義上,我們中國設計師是有機會的。我不擔心我的中國背景,因為以后會成為我最大的動力。”他說,“我還在很謙虛地學習國際上通用的語言,去表達,去了解更多全球化的兼容性,作為一個設計師,我必須學會。”
5年前,在《VOGUE服飾與美容》策劃的中國設計力量的選題中,王巍就入選其中。回過頭看,走出去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議題,中國模特兒的輸出也建立了一定的機制。只是,我們很難看到后續——中國時裝設計力量踏上國際T臺的那一刻似乎就意味著結束。
這與中國時裝周的現狀非常相似,T臺展示之后沒有商業接軌,除了媒體的幾篇報道和隨之而來的品牌宣傳,既不能引導潮流,也不能帶來產業效應。“不像國外,品牌的新品秀是工作的新一輪開始,買手下訂單,設計師會非常緊張。而國內設計師的秀是做給媒體看的,北京上海的幾個時裝周,在政府力量的干預下,像舉辦某個文化節一樣,只是大家熱鬧一下。”王巍說。他在國內的時候連著參加過好幾年的時裝周,實際的傳播效果卻很差,“媒體換了幾撥人,幾年下來還在議論有一個新人叫王巍好像不錯。”
倫敦時裝周的經驗或許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四大時裝周中的倫敦時裝周被視為最弱的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是,它在工業化程度上比不過米蘭,商業又比不過巴黎,而信息流通和買手水平方面也不及紐約。但倫敦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們吸收了最具想法的新銳設計師,設計風格荒誕有趣,人們從中找到的是大師們已經喪失的想象力。
王巍的起點在倫敦時裝周,起點很高,只是至今卻未能按照既定的軌跡擺脫“新銳”的定位,他設計的衣服賣到了巴黎、倫敦、洛杉磯和紐約,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是在買手店里售賣。他也很苦惱,有高度而沒有廣度。事實上包括王巍在內的很多中國設計師都有這個問題,他們和歐洲的市場還是沒有實現真正的對接,量還太小,而且只有深入到二級市場、三級市場上,才能形成規模。還要了解歐洲人的消費習慣,最好的方法是可以有當地的團隊幫助你。
對于走出去的設計師,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是,設計到底是要國際化還是要民族化?換一個說法,中國背景對于設計師而言,是利是弊?王巍的觀點代表了一部分人,他覺得要有歷練、有積累還要有經驗,不過最主要的是特質,每個人做的東西都需要有強大的民族性支撐,這才是設計師能夠長久發展的根本和動力。因為流行的趨勢誰都知道。
“其實現在國內時裝設計的環境很好了,我很樂觀,我的經紀人也覺得,或許下一個影響全球的設計師能出在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系統的內耗,我認為一個時裝周就夠了,沒必要內斗,中國有很多人才,只是土壤不夠好。杜鵑、劉雯出去了,很多人覺得有多不容易,我們圈內人才知道,有無數個杜鵑等著被發現,只要系統做好了,一夜之間能出來很多人才。”
不過王巍已經覺得自己很幸運了,2007年在去美國紐約之前,經紀人就已經在百老匯和SOHO旁邊幫他開了ShowRoom,打開了一定的知名度。“某種意義上,我們中國設計師是有機會的。我不擔心我的中國背景,因為以后會成為我最大的動力。”他說,“我還在很謙虛地學習國際上通用的語言,去表達,去了解更多全球化的兼容性,作為一個設計師,我必須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