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 a Cloth Designer
“藝術設計專業是教育部在學院的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希望北京服裝學院培育出有一定創新實踐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設計創作構思和產品策劃,能從事流行趨勢分析、流行時裝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Art design is a special subject set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nation hope to have someone who is master with creative experience, independent design, and fashion analyze, marketing sales in cloth area。
創意設計已成為服裝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設計對市場的主導力,設計師對流行時尚和消費觀念的影響日益顯現。服裝市場里,以設計取勝的品牌服飾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擁有了一批忠實的客戶群。一直以來,國內大城市的百貨公司都在巴望著去引進國際性的大品牌,同時國外一線和二線品牌,正以各種形式搶灘中國市場。本土品牌也在攻占更加有力的市場地位,國內一線品牌市場影響力的提升,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同和青睞。
目前,中國正從制造大國邁入創造型國家,作為中國經濟主要產業之一的紡織服裝業,未來十年將是其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快產業升級,除了在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等方面保持持續動力外,加快產學研產業鏈整合,將是紡織服裝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北京服裝學院,正是培育中國未來服裝產業設計師最大的搖籃。
一次獨特的“聯姻”
一個月前,北京服裝學院在北京文化創意園區751DPARK爐區廣場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大型主題活動。
這是高校與創意園區的一次獨特“聯姻”。
北京服裝學院在創意園區舉行過多場作品發布會,但此次是學院第一次以班級為單位,走出校門,舉辦大型的服裝展演活動。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未來”主題作品發布會在爐區廣場震撼登場;隨之舉行的還有2010屆畢業生作品集的首發儀式。
來自北服2007級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四個班的學生,把各自的全新的、多元化的設計理念向社會、向外界展示,服裝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他們代表了未來時裝的發展方向,他們將是新生代的設計師。擔任本次設計指導的蘇步和孫雪飛老師,要求學生親手完成所有設計作品的制作,親身實踐從創意到實物的每個環節。透過這些略顯稚嫩的作品,可以看到學生創意的火花和行動的軌跡。
設計的亮點無處不在。
低碳和時尚完美地融入每件作品中,從原材料到新品設計、制作加工等各個環節都加強了原材料使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社會資源。
服裝業的本質是美學和功能的結合,科技元素也是不可少的。展示現場,某件作品中,數盞LED燈被鑲嵌在衣服上,踐行了此次Show的綠色價值觀。近年來,科技解決了服裝的很多功能性的問題,逐漸搶占了產品前衛的制高點。
創新實踐教學的果實
“此次參加展示的學生全部來自藝術設計專業。此專業是教育部在學院的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希望北京服裝學院培育出有一定創新實踐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設計創作構思和產品策劃,能從事流行趨勢分析、流行時裝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與工程學院院長趙平說,“在20多年的發展中,已向服裝行業和社會輸送了數千名畢業生,他們已成為我國服裝業和相關產業的骨干力量。”服裝設計與工程、表演是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為推動學科的專業建設,學院提煉出圍繞“人-服裝-環境”的現代服裝學科體系,設立了服裝設計與工程、設計藝術學、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等三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在教學模式上,學院建立了創新實踐教學基礎平臺和機制,由產學研合作平臺、教研實習基地和大賽指導三部分構成,目的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大賽指導機制,與第二課堂、創新奮進獎結合,讓學生在大賽中得到鍛煉,為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的發揮和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指導和激勵。
產學研合作平臺和教研實習基地的成立,改變了傳統的對設計創新的理解和觀念,為教師和學生了解行業和市場實際提供了條件。
依托“服裝材料開發與性能評價”重點實驗室、“服飾文化和服裝產業研究基地”、“服裝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三個市級科研平臺,圍繞服裝業和北京“時裝之都”建設,在學科基礎理論、服務服裝產業、北京地方經濟和2008奧運會等方面開展了數百項課題研究,部分成果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學院自主研發的Shapeline外輪廓人體計測分析系統,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建立的人體體型數據庫是目前國內人體數據庫中信息測量項目最多、最詳細的,也是國際上首個涵蓋了一維、二維和三維數據源的人體體型數據庫系統。學校還承擔并完成了“神七”宇航員鞋襪和睡袋的設計工作,以及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方隊和志愿者的服裝設計等重大科研和設計任務。
學院還積極開展與英國、德國、韓國、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服裝院校師生設計作品交流展示活動,并在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等國建立了師資培訓基地,推動了服裝設計教學融入國際先進行列。
2010年3月,藉由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北京服裝學院、臺灣實踐大學在北京飯店聯手展示了海峽兩岸兩家藝術高等院校的2010優秀畢業作品。此次演出,作為特色專業建設的第二次教學成果匯報,集合了北服的服裝設計、服裝表演與時尚傳媒三個專業及方向的精銳力量,與臺灣實踐大學組成幾十個系列,幾十組“設計師”,用設計對話潮流,打造了時裝周上最別具一格的新秀場。
學院通過提案競選的方式,強調創意的價值,又通過提案組隊,整合學生能力與資源,令設計定位和工作模式更加精準和有效。同時,要求學生親手完成所有設計作品制作,并從燈光舞美、到試裝彩排、后臺管理,每一步親身實踐從創意到實物的每個環節。
產學共促產業鏈
一些服裝企業也前來參觀,尋找商機。
此次展示會后,很多學生的作品已經被服裝企業預定。學院與多家服裝企業進行了項目合作、產品開發,有些學生承接了企業委托的設計服務。一方面帶動教學,以科研促進了學院的教學。另一方面,將個性定制的風尚帶入大眾消費領域。小批量、短周期的定制設計已經在國外流行開來。個性消費與工業化生產力,從消費的個性中找到了群體消費的共性。個性定制涉及手工制作的環節,成本相對較高,顧客群體范圍也非常小。有人預言,未來服裝產業將是大規模生產、個性定制和高級成衣定制幾種模式并存的局面。
在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中,發揮各個環節的優勢,才能把握創新價值,搶占新的市場主動權。國內一批優秀的服裝企業也將目標聚焦于質量的競爭和創意的競爭。
迄今為止,學院已與40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服裝企業合作建立了教研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教學平臺。目前北京愛慕內衣有限公司、北京銅牛集團公司、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中國服裝創意設計海瀾實習園、寧波唐獅服裝有限公司、北京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綾致時裝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品牌服裝公司與北京服裝學院簽訂了教學實習基地協議。其中,北服愛慕校外服裝專業人才培養基地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首批認定的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去向是各類服裝品牌公司、服裝設計公司或工作室,或者從事服裝零售業,去服裝高職和中專院校當教師。他們將從事服裝設計、服裝品牌和產品策劃、服裝營銷和貿易、服裝教育及相關工作。他們的創意和勤奮將擎起中國未來服裝設計的大旗。他們的未來,無限光明。
“藝術設計專業是教育部在學院的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希望北京服裝學院培育出有一定創新實踐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設計創作構思和產品策劃,能從事流行趨勢分析、流行時裝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Art design is a special subject set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nation hope to have someone who is master with creative experience, independent design, and fashion analyze, marketing sales in cloth area。
創意設計已成為服裝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設計對市場的主導力,設計師對流行時尚和消費觀念的影響日益顯現。服裝市場里,以設計取勝的品牌服飾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擁有了一批忠實的客戶群。一直以來,國內大城市的百貨公司都在巴望著去引進國際性的大品牌,同時國外一線和二線品牌,正以各種形式搶灘中國市場。本土品牌也在攻占更加有力的市場地位,國內一線品牌市場影響力的提升,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同和青睞。
目前,中國正從制造大國邁入創造型國家,作為中國經濟主要產業之一的紡織服裝業,未來十年將是其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快產業升級,除了在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等方面保持持續動力外,加快產學研產業鏈整合,將是紡織服裝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北京服裝學院,正是培育中國未來服裝產業設計師最大的搖籃。
一次獨特的“聯姻”
一個月前,北京服裝學院在北京文化創意園區751DPARK爐區廣場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大型主題活動。
這是高校與創意園區的一次獨特“聯姻”。
北京服裝學院在創意園區舉行過多場作品發布會,但此次是學院第一次以班級為單位,走出校門,舉辦大型的服裝展演活動。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未來”主題作品發布會在爐區廣場震撼登場;隨之舉行的還有2010屆畢業生作品集的首發儀式。
來自北服2007級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四個班的學生,把各自的全新的、多元化的設計理念向社會、向外界展示,服裝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他們代表了未來時裝的發展方向,他們將是新生代的設計師。擔任本次設計指導的蘇步和孫雪飛老師,要求學生親手完成所有設計作品的制作,親身實踐從創意到實物的每個環節。透過這些略顯稚嫩的作品,可以看到學生創意的火花和行動的軌跡。
設計的亮點無處不在。
低碳和時尚完美地融入每件作品中,從原材料到新品設計、制作加工等各個環節都加強了原材料使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社會資源。
服裝業的本質是美學和功能的結合,科技元素也是不可少的。展示現場,某件作品中,數盞LED燈被鑲嵌在衣服上,踐行了此次Show的綠色價值觀。近年來,科技解決了服裝的很多功能性的問題,逐漸搶占了產品前衛的制高點。
創新實踐教學的果實
“此次參加展示的學生全部來自藝術設計專業。此專業是教育部在學院的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希望北京服裝學院培育出有一定創新實踐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設計創作構思和產品策劃,能從事流行趨勢分析、流行時裝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與工程學院院長趙平說,“在20多年的發展中,已向服裝行業和社會輸送了數千名畢業生,他們已成為我國服裝業和相關產業的骨干力量。”服裝設計與工程、表演是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為推動學科的專業建設,學院提煉出圍繞“人-服裝-環境”的現代服裝學科體系,設立了服裝設計與工程、設計藝術學、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等三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在教學模式上,學院建立了創新實踐教學基礎平臺和機制,由產學研合作平臺、教研實習基地和大賽指導三部分構成,目的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大賽指導機制,與第二課堂、創新奮進獎結合,讓學生在大賽中得到鍛煉,為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的發揮和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指導和激勵。
產學研合作平臺和教研實習基地的成立,改變了傳統的對設計創新的理解和觀念,為教師和學生了解行業和市場實際提供了條件。
依托“服裝材料開發與性能評價”重點實驗室、“服飾文化和服裝產業研究基地”、“服裝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三個市級科研平臺,圍繞服裝業和北京“時裝之都”建設,在學科基礎理論、服務服裝產業、北京地方經濟和2008奧運會等方面開展了數百項課題研究,部分成果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學院自主研發的Shapeline外輪廓人體計測分析系統,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建立的人體體型數據庫是目前國內人體數據庫中信息測量項目最多、最詳細的,也是國際上首個涵蓋了一維、二維和三維數據源的人體體型數據庫系統。學校還承擔并完成了“神七”宇航員鞋襪和睡袋的設計工作,以及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方隊和志愿者的服裝設計等重大科研和設計任務。
學院還積極開展與英國、德國、韓國、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服裝院校師生設計作品交流展示活動,并在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等國建立了師資培訓基地,推動了服裝設計教學融入國際先進行列。
2010年3月,藉由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北京服裝學院、臺灣實踐大學在北京飯店聯手展示了海峽兩岸兩家藝術高等院校的2010優秀畢業作品。此次演出,作為特色專業建設的第二次教學成果匯報,集合了北服的服裝設計、服裝表演與時尚傳媒三個專業及方向的精銳力量,與臺灣實踐大學組成幾十個系列,幾十組“設計師”,用設計對話潮流,打造了時裝周上最別具一格的新秀場。
學院通過提案競選的方式,強調創意的價值,又通過提案組隊,整合學生能力與資源,令設計定位和工作模式更加精準和有效。同時,要求學生親手完成所有設計作品制作,并從燈光舞美、到試裝彩排、后臺管理,每一步親身實踐從創意到實物的每個環節。
產學共促產業鏈
一些服裝企業也前來參觀,尋找商機。
此次展示會后,很多學生的作品已經被服裝企業預定。學院與多家服裝企業進行了項目合作、產品開發,有些學生承接了企業委托的設計服務。一方面帶動教學,以科研促進了學院的教學。另一方面,將個性定制的風尚帶入大眾消費領域。小批量、短周期的定制設計已經在國外流行開來。個性消費與工業化生產力,從消費的個性中找到了群體消費的共性。個性定制涉及手工制作的環節,成本相對較高,顧客群體范圍也非常小。有人預言,未來服裝產業將是大規模生產、個性定制和高級成衣定制幾種模式并存的局面。
在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中,發揮各個環節的優勢,才能把握創新價值,搶占新的市場主動權。國內一批優秀的服裝企業也將目標聚焦于質量的競爭和創意的競爭。
迄今為止,學院已與40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服裝企業合作建立了教研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教學平臺。目前北京愛慕內衣有限公司、北京銅牛集團公司、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中國服裝創意設計海瀾實習園、寧波唐獅服裝有限公司、北京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綾致時裝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品牌服裝公司與北京服裝學院簽訂了教學實習基地協議。其中,北服愛慕校外服裝專業人才培養基地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首批認定的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去向是各類服裝品牌公司、服裝設計公司或工作室,或者從事服裝零售業,去服裝高職和中專院校當教師。他們將從事服裝設計、服裝品牌和產品策劃、服裝營銷和貿易、服裝教育及相關工作。他們的創意和勤奮將擎起中國未來服裝設計的大旗。他們的未來,無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