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是穿衣服的。人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說是為了護身、為了御寒,這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解釋的;有人說是為了遮羞、為了禮貌,這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解釋的;也有人說是為了好看、為了吸引異性,這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解釋的。衣服在人們身上也是經歷過一段有趣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基本上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在先秦以及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所穿的都是布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男子的服飾以衫代替了袍。婦女服飾也崇尚褒衣博帶,有的把裙擺放長,裁剪成三角形。
隋唐時期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袪。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寬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
清朝人們被迫穿滿族服裝,到了近代,人們才把清朝的服裝脫下來,換上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服裝。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煩瑣,穿著不便,而且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使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使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于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制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脹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隨身攜帶必需品。
當孫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中山裝由于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