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傳媒界的數位女性都有“中國的奧普拉”之稱,但洪晃可能是其中最名副其實的一個。
洪晃是中國互動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辦著一本時尚雜志,主持過數檔電視脫口秀節目,演過一部電影,寫過三本書,她的個人博客已有約1.12億點擊量,微博有約83.2萬粉絲。
現在,她又想賣衣服了。她認定中國消費者不斷增長的財富和提升的品位將幫助培養中國自己的卡地亞(Cartier)或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于是她自掏腰包投資,并利用自己的名人影響力宣傳本土品牌。
8月15日,洪晃展示、銷售中國設計師作品的概念店“薄荷糯米蔥”(Brand New China,簡稱BNC),在北京時髦的三里屯地區的一個購物中心試營業。該店樓上的鄰居有阿瑪尼(Armani)和范思哲(Versace)等大牌高檔時裝店。這間面積540平方米的時裝店,將代銷100多位中國設計師的作品,從服裝,飾品到家具,不一而足。其中很多設計師在她主辦的雜志《iLook世界都市》中都有過介紹。對于洪晃來說,有朝一日這些設計師做大做強時,他們有可能會在她的雜志上做廣告,讓她的公司賺錢。
目前,本土品牌帶來的廣告收入不到iLook總收入的5%。該雜志發行量為五萬份,每期定價為人民幣50元(合7.46美元)。
曾留學英國的設計師Simon Wang(王慶峰)說,其他時尚雜志只是出版物而已,是旁觀者的姿態,洪晃則不同,她積極參與其中。Simon Wang的女裝系列在BNC有售。在上海嘗試開店失敗后,他就一直在中國尋找零售機會。BNC的投資人是中國互動媒體集團,洪晃和她的幾位朋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主任張永和。洪晃的店就是由他設計的,他的男裝系列也在BNC試營業之日首次亮相。
這一商業戰略能否成功還是個未知數。興趣廣泛而多變的洪晃涉足過商業與傳媒的多個領域,她經手的項目也并非每一個都成功。在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她曾裁掉了名下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大部分員工。由于不賺錢,她不得不停辦青少年時尚雜志Seventeen的中文版《Seventeen青春一族》。
不過,對很多中國公眾來說,洪晃的個人經歷、家庭背景以及幽默調侃的寫作風格很有吸引力。從她的博客中,讀者得以一窺中國特權階層的生活。
現年49歲的洪晃在中國一直是位前衛人物。她已故的母親是毛澤東的英文翻譯和老師,她已故的繼父在上世紀70年代時任中國的外交部長。文革期間,12歲的洪晃參加了政府一個培養未來外交官的項目,她被送到紐約市實行進步教育法的Little Red School House學校學習。
1984年,她獲得了瓦薩學院( Vassar College)政治學學位后在美國咨詢公司甘維珍公司(Kamsky Associates, Inc.)供職。1986年,她25歲時成為德國企業集團Metallgesellschaft AG中國首席代表,年薪7.5萬美元,而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的收入都只有這個數的九牛一毛。
自稱既喜歡大號T恤也喜歡高級女裝的洪晃曾結過三次婚,第一任丈夫是名美國律師,第二任是位中國導演,第三任是個法國外交官。她現在與做室內設計師的男友和一個養女住在北京郊區。
1996年,洪晃加入北京的一家投資咨詢公司──標準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現仍為公司合伙人。該公司是中國互動媒體集團的數個后臺之一。中國互動媒體集團是iLook的發行方。
洪晃稱她的公司和中國設計師之間的關系是“弱弱聯盟”。與中文版的Vogue,Elle和Cosmopolitan不同的是,iLook沒有全球授權使用的內容或與奢侈品牌合作的悠久淵源。與此相似,設計師們都是些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但缺乏建立業務和品牌的資金與經驗。她說:他們(西方時尚雜志)吃肉,我們喝湯。
不過,湯里的肉可能也不少。咨詢公司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的一份報告預計,2010年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將增長15%,領先全球市場。香奈兒(Chanel)等時尚大品牌開始在時裝展中更多地啟用中國模特。中國模特劉雯今年早些時候成為代言雅詩蘭黛(Estee Lauder)的第一張亞洲面孔。很多人認為中國擁有自己的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和川久保玲(Rei Kawakubo)的時機已經成熟。
大約在五年前,在看到王一揚的時裝設計后,洪晃開始對中國設計師著迷。王一揚的時裝品牌“茶缸”采用了簡單的70年代元素,比如有藍色細邊的白色搪瓷缸,以及印有“上海”或“北京”等字樣的手提袋。
洪晃在今年3月《iLook》中國設計師特刊的編者按中回憶道:“居然有設計師能夠把我們小時候的服裝感覺帶入21世紀,我好感動。”
她決定把iLook改為一本主要關注中國設計的雜志。在感覺到雜志除宣傳之外難以做更多事情后,她決定自己開店幫助設計師銷售他們的作品。“茶缸”系列的設計師王一揚將在BNC旁開一家店,主打他的另外一個品牌素然(ZucZug)。據他的商業合作伙伴說,這是洪晃鼓勵和引薦的。還有幾位中國設計師也將在同一購物中心開店。
與奧普拉不同的是,洪晃說她沒想借辦雜志或開店成為一個大生意人。她說,很有可能第一輪投資是她做的,可最后摘果子的人不是她。這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如果資金更雄厚的大公司發現這種模式有利可圖的話,它們可以輕易地跟風設店。將來即便這些設計師有了更多的廣告預算,他們也有可能會選擇在比iLook更有名的西方雜志上做廣告。
洪晃對此并不擔心。她做這些事既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好玩。正如她的一本書的書名,這只是她“無目的美好生活”的又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