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差別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隨著功能性纖維材料的更新換代,職業防護服的防護能力顯著提高。由高新材料“護航”、融入先進科技元素的職業裝將成為未來服裝細分市場潛在的最大獲利點。在上周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特種面料高峰論壇上,與會代表達成共識。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開發力度,擴大其在功能性紡織品、綠色環保生態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重點領域的應用,依靠科技貢獻率提高產品附加值,將成為今后化纖行業和紡織行業共同努力的目標。
新材料演繹服裝神奇
據中國職業裝產業協會秘書長王耀珉介紹,在剛剛閉幕的2010世博會中,高科技職業裝嶄露頭角,顯示了高科技和新材料的無窮魅力。例如,用Flycool涼爽面料制作的服裝接觸皮膚后可產生降低溫度1℃~2℃的瞬間冰涼感,長時間日光照射可產生降低溫度3℃~5℃的涼感溫差,同時具有吸濕排汗、抗紫外線的效果。這種涼爽纖維“冷面料”的回潮率和纖維熱擴散速率均高于普通纖維,穿著該系列服裝時,可以將空調調高1℃,節省5%~6%的電費,約減少0.62kg排碳量。臺灣一家企業開發的可自然發熱的“熱面料”服裝,穿著前表面溫度在27.4℃,15分鐘后可升至30.2℃,被稱為免用電的熱衣服。
在世博會期間,日本館服務人員穿著的和服,是由耐熱生物塑料纖維和京都傳統真絲織物––丹后縐綢交織而成的。世博會結束后,這些制服將隨日本產業館其他設施一起被運回日本,經循環回收再利用系統進行加工再生產。此外,各種防靜電、防油污、耐高溫和防阻燃等新型功能性面料,以及用這些面料制作的職業裝令人目不暇接。
職業裝呼喚纖維“三化”
國家勞動保護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楊文芬表示,中空纖維、Kermel(芳香族聚酰胺氬胺)纖維、PBI(聚苯并咪唑)纖維、超細纖維、形狀記憶材料、遠紅外陶瓷纖維和高強纖維等原料的更新換代,使防護服的防護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現在,防護服正在向多功能化、復合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如阻燃與防靜電兼容、防化與透濕兼備等。除滿足防護目的外,今后防護服還將更多考慮減輕服裝的負荷、調節衣內微氣候、進行抗菌加工等舒適性功能。除了傳統的阻燃、抗靜電領域,抗菌防臭材料、逆反射標志材料等新材料及加工工藝的陸續出現,也在不斷拓寬防護服的應用領域,同時要求纖維原料向差別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發展。
據東華大學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面料研發中心主任程隆棣介紹,防護服之所以具有各種防護功能,主要是應用了各種功能面料。他說,功能材料是具有優良的電學、磁學、光學、熱學、聲學、力學、化學、生物醫學功能,或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生物學效應,能完成功能相互轉化,主要用來制造各種纖維材料或整理材料而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面料的高新技術材料。而功能面料就是采用功能性纖維材料,或經過特殊紡織染整加工,具有特殊功能的紡織面料。功能性材料主要包括超導纖維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生態環境材料、智能材料等。目前,紡織用功能纖維先進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纖維、芳綸141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酰亞胺、聚苯硫醚(PPS)、PBO(聚對苯撐苯并雙惡唑)、M5纖維(液晶芳族雜環聚合物聚2,5-二羥基-1,4-苯撐吡啶并二咪唑)、SiBNC陶瓷等纖維材料上。
功能化大步奔“小康”
王耀珉表示,全球知名時尚品牌都開始嘗試在服裝中加入科技元素,使其高端價位的衣服更具高性能的特征。
將功能纖維等高新材料引入職業裝防護領域,將尖端技術轉化為應用技術,著重于航空、航海、冶金、電力、石化等特殊領域職業服裝的研究開發,滿足耐高溫、耐酸堿、防火、防輻射、防靜電等特殊防護需求,將是職業裝行業由“溫飽”奔“小康”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