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國際面料設計大賽剛剛落下帷幕,這是它扎根行業的第11個年頭。大賽之所以能顯現出如此長久鮮活的生命力,是因為它與行業在共同成長,挖掘并承擔了行業的多重使命。“在各項成本要素不斷上漲的今天,設計是一個具有極大潛力的資源,因此培養設計人才,關注消費需求、關注工藝技術,大賽在向國際化、商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將為中國紡織企業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
全行業例行的“摸底考”
據了解,本屆面料設計分賽共收到350余家面料企業近3000塊面料產品,花樣設計分賽吸引了國內外62所院校和數家設計師事務所、企業及個人參賽,共收到了近1500余幅作品。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大賽能反映出當前行業產品開發的真實水平,可以將其視為行業每年例行的“摸底考”,摸清行業的底細,并將最新的開發理念、流行趨勢、原料技術等重要資訊傳遞出去,這是一個知道差距在哪兒、循序漸進的提升過程。
對于當前參賽面料的水平,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研究員祝麗娟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總結:從行業角度來看,目前國內毛精紡面料、襯衫面料的開發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棉、化纖、針織類產品的增長速度最快,企業參賽面料的水平相差不大;但作為中國特色的絲和麻類產品,相對于其他行業開發創新的速度有些慢,不同企業參賽產品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談到企業研發水平提升的問題,竹纖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祝麗娟介紹說,竹纖維產品的數量大大增加了,不再局限于針織產品,也嘗試與棉、毛、絲、麻、化纖等纖維混紡加工成機織面料,可以代替一些絲光工藝。
就像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談到的那樣:“我們希望通過大賽讓全行業認識到,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設計產品應該符合市場流行,能夠合理利用新原料和新技術,并且具備一定的價格競爭優勢,讓更多的企業達到這樣的產品開發水平。”
設計的重心轉向商業
將面料設計的重心轉向商業,這是大賽舉辦的初衷,也是大賽經過多年運作對面料設計推動的見證。無論是賽事本身,還是參賽者,都在嘗試各種創新手段,逐步提升與消費市場的貼合度。
從大賽的運作模式來看,與國內有代表性的面料產業聚集地紹興合作,為紹興輸送專業人才,營造創意發展的氛圍,促進柯橋的產業升級;同時也讓創意設計落地,找準市場賣點。本屆大賽請來了曾鳳飛和王培娜兩位國內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們將入圍面料設計成服裝在頒獎儀式上動態展出,并推廣給服裝企業,通過這一手段將面料的價值顯現出來。大賽首次與上海鼎天紡織品有限公司合作推出“鼎天提花花型運用獎”,將花樣大賽的優秀設計轉化為成品。
從大賽衍生出來的一些活動,例如“中國流行面料走入基地企業”、“中國流行面料創新展示”等,商業化都是貫穿始終的原則。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面輔料博覽會上,企業都會把“中國流行面料入圍企業”的認證證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這是企業對大賽商業價值認可的表現。
可以看到,大賽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也逐步得到了參賽者的響應,面料企業的參與數量超過了往屆。“本屆大賽反映出紡織企業和設計師在技術水平和設計意識上的快速進步,不再單純強調表現技巧而更注重應用,色彩、風格與市場流行貼合更加緊密,注重新技術與設計的結合。”李斌紅強調說。從今年的花樣參賽作品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一點,在應用上與去年相比,大部分設計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實現,比如提花或印花;設計的終端用途也有了明確的方向,可做成裙裝或者套裝。
中國面料的時尚話語權
從現階段來看,中國元素的缺失是國內很多領域共同面臨的問題,當然也是提升自己需要跨越的一大障礙,對中國面料設計而言,亦是如此。
在評審現場,來自全球著名的趨勢資訊網站WGSN創意總監及一些歐洲評委在肯定中國面料企業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同時,也指出了中國面料設計缺少鮮明的個性化和文化特征。
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產品事業部副主任王威強調說,“回歸人文關懷”的理念是大賽想要深層次挖掘的,目前來看,這類作品亮眼的比較少,在以后的大賽中要進一步體現。本屆花樣分賽一等獎作品“思百縷”就是跳出了傳統花樣的局限,從身邊生活小細節中提煉,表現手法上又充分融合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風韻。
“站在消費市場的角度來檢驗本屆參賽作品的創意手法,配色和紋樣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祝麗娟指出,面料并不是終端產品,還需要服裝設計師的再次創造,就像大賽所堅持的“國際化、商業化”的宗旨一樣,找到中國面料特色元素的大前提,是要把握好時代的趨勢,潛心研究終端市場的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