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是邊干邊學,自學成才的設計師,水平有限呵……”一見面,萬澤豐品牌女裝的鄧小軍這樣介紹自己。
從裁縫到設計師
幽默風趣的鄧小軍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了10多年,見證了深圳服裝業高速發展的整個過程,他本人也由一個學裁縫出身的年輕人在經歷了版樣師傅,設計師到設計總監的職業生涯后成長為一家服裝公司的總經理。
他說業內有不少人跟他有同樣的成長路徑,尤其是科班出身的設計師,大家都把創立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服裝公司作為最終成功的標志,所以深圳不少服裝公司的老板都是設計師出身,比如天意的梁子,歐柏蘭奴的羅崢等。
但他其實并不太認同這樣的模式,他介紹說在服裝行業成熟的國家,設計師做老板的并不多,設計師就是設計師,專著于專業,而老板這個角色主要是關注公司的運營,如果設計師又是老板,很難兩者兼顧好。
他認為服裝設計師的成功還是應該以設計出好的作品為衡量標準,設計師要用好作品說話。
在他看來,時裝設計師能把心中的愿望化作街頭的風景,紙上的彩圖變成婀娜的曲線,靚男俊女,鮮花掌聲伴隨左右;這是令人沉醉的事業!但同時設計師也是一個“殘酷”和讓人“失意”的職業:多少愿望受制于人力、財力,難以實現……個中甘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切地體會到。
他介紹說早些年深圳服裝業剛起步的時候,企業就是跟著市場走,說白了就是抄,抄香港的,抄日韓的,有沒設計師無所謂。但慢慢地大家意識到原創的重要性,這個時候設計師開始受到重視。他也開始轉型為設計師。
他認為深圳目前有了很多的品牌,也有一些出色的設計師,但總的來看仍然是跟隨國際潮流,自己獨特的東西還是比較少。
他直言:服裝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很重要。“大家能不能都不抄,能不能多搞點原創的東西?”對待這個行業頑疾,他顯得很無奈。
“作為設計師,我給自己的作品打50分,未來要爭取60分。”鄧小軍這樣評價自己。作為設計師要時時創新也確實很難,對同行或國外好的東西可以借鑒,但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獨特的東西。
鄧小軍將記者帶到他們的服裝展廳,介紹說:你看我們的產品掛在這里也許不起眼,但穿上身會讓你眼前一亮,為什么,因為我們堅持立體裁剪,是根據人體結構特點設計裁剪的,穿上身就特別好看。
深圳應該更多鼓勵原創
鄧小軍告訴記者,在設計中他最重視的元素是顏色,“顏色很重要,一套服裝最先進入別人視野的就是顏色,所以顏色好不好看,適合不適合很關鍵。”
大家穿衣服是為了好看,那設計師就要幫助大家達到這個目的,要揚長避短,要揚美遮丑。比如人到中年了,好多人中部崛起,有肚腩了,那我就要考慮用一些設計元素讓他穿上后不顯肚腩,而是苗條挺拔。
“我告訴你吧,如果按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做出來的衣服沒幾個人能穿,因為大家的體型大都不標準,所以企業標準比較精準,比如我們定位20到40歲的女性服裝,那我們對這個年齡段的女性的身型體態都有詳細的研究和數據,在這個基礎之上建立的企業標準針對性比較強,才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女性的需要。”
設計師要求盡善盡美地表達我的作品,而公司則要控制成本,這個時候怎么辦?
鄧小軍表示作為一個成熟的設計師,這個時候一定要考慮平衡,要做一個比例的控制。
鄧小軍告訴記者服裝設計中,很多看似復雜的事情,完成過程很簡單,但看似簡單的東西,要做好卻越考究。例如,很多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都只重視上衣,對褲子和裙子隨意畫幾筆就過去了。設計圖上的上衣的確是很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但要生產出好的褲子和裙子難度比一件吸引人的上衣難多了。
設計圖畫好后,還要學會與打版師溝通。產品出來的效果與設計圖相差甚遠,不能把責任隨便推到打版師身上。
設計師感覺疲憊是很正常的,尤其有時候你會感到才思枯竭,這個時候就需要去充電了,接受新東西。所以一個設計師學習能力很重要,要隨時學習,從別的行業,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吸取靈感。
“我們每年都會去看發布會,國內有名的如北京服裝博覽會,深圳的服裝展,倫敦的服裝展,米蘭服裝發布等等,盡量多地去了解,去學習,去借鑒,這對設計師很重要。”
鄧小軍表示,現在的設計師很幸福,因為現在資訊發達,一周內國際最前沿的流行資訊就可以看到,行業內也有大量的展覽發布會等等,不像早些年那么閉塞。
整體設計的條件和氛圍也較以前好了很多。“還不夠!”鄧小軍認為國內還是太現實,評價一個設計師的標準還是比較單一,不像國外那么重視創意,他認為作為設計之都深圳應該更多地鼓勵設計師設計原創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