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誕生于辛亥革命成功后,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和倡導的中式禮服。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后,頒布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的法令、政策。“剪辮”、“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他號召人民“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當時為了拚棄滿清政府不合時代潮流的長袍馬褂,統一革命黨人的服裝,他希望能有一種“適于衛生,便于動作,宜于經濟,壯于觀瞻”的新式禮服。經過縝密思考,孫中山決定親自設計,由革命黨人華僑黃隆生制做而成。首先以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學生裝為基樣,揉合了西裝的特點,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又將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衣袋加上倒山字形 “筆架蓋”,并各訂鈕扣一枚,既美觀又安全。四個明袋采用漲縮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旨在便于放置書本、筆記本等必需品之用。此后幾經修改演變,確定為封閉式小翻領、袖口邊三個扣,四袋、五扣的上衣式樣,并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和革命理想,取名為“中山裝”。
這樣,中山裝就在1912年被定了型。它的誕生凝聚孫中山先生的智慧和奮斗理想,為中華服飾文化劃時代的經典創意。代表了中國人民振興中華、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在孫中山的大力倡導下,舉國崇尚,后來演變成了新一代中國人標志性的禮服,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