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媒體之一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刊登的一篇聚焦中西企業文化差異的特別報道《中西文化碰撞,跨國企業需時間磨合應對》中,特別采訪了東華大學-萊佛士設計與專修學院外籍教師Tamara Brodinsky,她在教授中國學生的過程中擅于運用靈活的新型教學方式,成功化解中西文化在思維與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效果。
該篇報道主要針對外資企業在進入中國時遭遇的文化差異進行了分析闡釋。文章提出,教育是阻礙中國員工按照西式創造性方式進行思考與工作的最大根源。對此,紐約時報特別推崇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專修學院所采用的新型教學模式。文章特別介紹了東華萊佛士來自以色列的外籍教師Tamara Brodinsky,經常運用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適應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課堂上,Tamara老師主動鼓勵學生要打破對老師以及固有權威的畏懼心態。她會經常在上課時將椅子移坐到學生旁邊進行授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當然,她也理解并考慮到中國學生在公共場合較為注重面子問題,因此會事先將班級分成小組討論,避免了學生為此會產生的尷尬。Tamara老師表示,自己會試著讓學生適應西方思維,并同時顧及他們的感受,“我盡量確保在向學生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時,不會讓學生感覺上像是在針對個人”。
對此,紐約時報評論道:“這種教學引導模式既能幫助學生逐步改變他們的文化心態,也能讓他們帶著這種國際化的思路更好地適應中西職場,受益終生。” 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專修學院正率先推行的這種新型國際化教育模式,或許是最終解決西方企業在中國遭遇文化碰撞的出路之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也亟需一種與西方高度接軌的教育體制,以培養出適應全球化職場、具有創新能力、能與西方人在工作中保持高度一致、無文化差異的的高端專業人才。紐約時報在結論中提出,“對中國人來說,光學英語還是不夠的”,擁有國際教育背景、具備全球化思維,才是專業人才能夠在跨國公司一展宏圖的制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