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免稅店“擠得跟地鐵里似的”,化妝品被一掃而空
如果你不太明白奢侈品減稅會帶來什么,可以拿“離島免稅”政策做個參考。
海南的這個政策如今實施已有兩個月,首日即出現“免稅如免費”的盛況。據說三亞免稅店開業8天,客流量就已超過14萬人次,而店內供客戶所待的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米。
北京市民陳小姐最近從海南旅游歸來,她在免稅店并沒買到什么東西,因為“被搶空了”:
免稅店化妝品的價格相當于國內柜臺的4到6折,所以我是帶著“任務”去的,很多朋友都知道“離島免稅”,托我帶化妝品,為此我還列了一個單子。
三亞免稅店一般是早10點開門,那天上午10點多我到門口,還排了一小會兒隊。
結果等我進去一看,發現化妝品柜臺上,大品牌基本上已經被清空,只剩下一些眼線液、睫毛膏什么的可以買。這么一來,我手里的清單就沒用了,只能撿著還能買到的東西,挨個兒打電話問朋友。
當時大部分人都是擠在化妝品區搶東西,真是特別特別擠,擠得跟地鐵里似的。但是旁邊賣衣服、箱包、手表的區域就沒這么多人,因為這些商品單件5000元以下的很少,很容易超過限購5000元的額度。
不到一個小時,到中午11點的時候,所有化妝品就都被搶完了。我也搶到了3000多元錢的化妝品。
“離島免稅”照出國內消費疲態
網友“大漠媳婦兒”:海南離島免稅首日7000人掃貨是內需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出的是民眾對國內某些消費市場的疲態與失望,更照出了終端價格中高稅負對消費意愿的鉗制與蠶食。
百億美元消費流向海外,減稅是不是只便宜有錢人?
“離島免稅”的購物大軍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縮影。
世界奢侈品協會6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2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將達146億美元以上,從而超過日本坐上全球奢侈品消費頭把交椅。同時,報告又說,中國人在國外消費是國內市場的4倍之多,消費嚴重外移。據商務部統計,手表、箱包、服裝、酒、電子這五類產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中國市場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去年中國人購買的奢侈品中有56%是在海外消費的,內外差價過高是導致中國奢侈消費外流的主要原因。
境外瘋狂購物,國內消費又如何?根據統計局數據,前五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回落1.6個百分點;同時,5月CPI同比增長5.5%,漲幅創34個月以來新高,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物價漲、消費緩,商務部減關稅的舉措,也是希望把購買力留在國內。
疑問出現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在哪里呢?奢侈品減稅,是不是只會便宜有錢人?
還能把國內一般品牌的售價拉下來?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在微博中說道,他已經呼吁降低奢侈品進口關稅多年,“不僅是為了讓國人在國內買到不太貴的奢侈品,也是通過這種價格調整,使得國內一般品牌的售價能夠降下來。”他解釋說,正因為奢侈品在中國價格畸高,也使得國內的一般品牌“水漲船高”,能賣到比肩國際一線品牌的高價。
消費內移,國內市場“接棒”看著懸?
何為“奢侈品”?雖然并沒有準確的定義,但是,商務部擬減稅的對象“中高檔產品”,應該已經超出了“奢侈”的范疇。
事實也是這樣,“消費外移”并非全是“奢侈”鬧的。
比如去年的港澳奶粉荒,國人很多的“外移消費”還跟品質、跟信任有關。買奢侈品也是如此,怕買假貨、怕質量不好也是很多人走出國門購物的原因。
王永對此比較樂觀:國際品牌的頂尖產品在國內首發,這在五年之前是不能想象的。但是現在已經很多了吧,甚至還有為國內消費者專門定制的產品。我認為如果關稅降了,國內的銷量就有可能增加,國外奢侈品就有可能加大對國內市場的投入,比如增加連鎖店、增加供貨,這樣購買到真貨的比例自然就會加大,會像滾雪球一樣。
放開關稅可能會對國內的品牌有一定的影響和沖擊,但是從長遠來看,只有充分的競爭,才能夠使國內外的消費品品質達到一致。有觀點認為維持高關稅可以保護國內品牌,這是大錯特錯的,雖然之前我也曾經持這樣的觀點。但是回頭看看中國品牌發展的歷史,你會發現,越保護的東西就越沒有出路。中國汽車一開始就想保護,有出路嗎?還不是在開放市場之后才越走越好。沒有產業的競爭,沒有開放的市場,形成品牌是沒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