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對包瘋狂,還未真正領悟到包包其實也是人內(nèi)在的外延,清楚地表達著使用者的個性,而往往只是喜歡將手袋作為身份象征的社交名片之一……
經(jīng)常在逛街或者旅行的途中,會習慣性地去注意不同城市里的女生的包包,上海北京的女生大都愛以名牌包來判斷風格品位,倒是巴黎的女生反而不是個個手拎LV、Kelly、Birkin,或者Chanel、Celine、Fendi等大LOGO款式的名牌包,擦身而過的時候,看到更多的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年輕設計師的包,即便有時看到相同款式,巴黎女生也懂得在上面加點元素,讓其成為一只只屬于自己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包包。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幾家大牌包在上海北京的門店可以賣出一月幾千萬的業(yè)績,可是國人對于那些國外時尚圈中叫好的個性設計師品牌的熱情始終不高的原因所在,說到底,我們始終還是處在依靠It Bag決定和引領自己消費趨向的階段,即便對包瘋狂,也還未真正領悟到包包其實也是人內(nèi)在的外延,清楚地表達著使用者的個性,而往往只是喜歡將手袋作為身份象征的社交名片之一,所以也就有了不惜分期付款買款名牌包,或者是整個辦公室的女生集資購買一款名包輪流背的狀況,實在買不起的,就用各種假貨代替,以求心理上的滿足。
《LA Times》雜志早前就曾用插畫推出“最具標志性的50款包袋”專題,由插畫師Jameson Simpson生動形象的筆觸勾勒著形態(tài)各異的時尚包袋,儼然一幅It Bag的發(fā)展史。冷靜的時尚人如美國版ELLE雜志的主編Nina Gacia也曾在書中強調(diào)手袋比之時裝的更加實用、保值、經(jīng)典的作用,更將Hermes的kelly和Birkin包、Chanel的2.55、LV Speedy系列、Gucci Jackie O等幾款經(jīng)典又相對不易過時的包稱為“投資包”,因為它們完全可能時間越久越值錢,專業(yè)人士也提醒你,它們可能會花去你幾個月的薪水,但你絲毫都不必覺得羞愧。
不過眾大牌們儼然不是太愛這樣直白的宣傳方式,更不喜歡將自己的品牌主打包只打上“很值錢”這類毫無文藝腔的商業(yè)性標志,但凡經(jīng)典款式在繼續(xù)保持其設計風格基礎上發(fā)展出新的材質(zhì)和流行色彩的包款之時,仍然喜歡將王妃、名女這類最早的It Bag推動者作為永恒的形象代言人,以顯示品牌的高貴文化的地位。
近幾年,眾名包品牌更開始嘗試在經(jīng)典包中加入更多的藝術性,以增加自身品牌的生命力和內(nèi)涵。之前Chanel就曾舉辦過巡回全球的Mobile Art流動藝術展,當時設計總監(jiān)Karl Lagerfeld與全球20位知名的藝術家以Chanel經(jīng)典的2.55菱格紋手袋為創(chuàng)作靈感,各自呈現(xiàn)作品。而在中國的銷售業(yè)績一直好得難以超越的LV,也曾請來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合作為其經(jīng)典圖案包設計新形象,F(xiàn)ENDI曾經(jīng)特別推出過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的Baguette十周年紀念版系列手袋,還有剛剛在上海恒隆廣場上演過的一場Lady Dior包的多媒體巡回展,力邀全球著名的攝影師、視覺藝術家、影像藝術家、電影制作人自由詮釋出他們眼中獨一無二的Lady Dior。
也許,隨著這種趨勢,原本那些只喜歡將包包買來作為烘托身份的社交名片的女士們,也會開始日漸跳脫出低端購買者的消費迷思,也正如Coco Chanel女士所說:女人必備兩樣東西——品位與美麗。而作為決定自我風格的最終物件的手袋選擇這個問題上也是如此,只懂得一款包上的LOGO大小和外在造型如何是不夠的,你還要學會去關注和體會這一款包中所蘊涵的另一種文化和藝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