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張晶
我其實是不太想在這個時候談論華服,或者國服、華衣夏服、漢服、中式服裝以及唐裝……什么美國大都會的鏡花水月,什么上海東華的花好月圓,什么戛納紅毯上的張馨予和胡社光……。自從去年APEC以來,我一直在躲避這個話題,直到近日我被邀請擔任第二屆“華彩霓裳·中國夢”華服設計大賽的評委。
這個大賽的主辦方之一是世界服裝協會,承辦方之一是江西服裝學院。世界服裝協會的主席是涂潤華,江西服裝學院的董事長也是涂潤華,由此可見,這個大賽從一開始就承擔著中國服裝走向世界的大任,而這恰恰是我久思不得其解的命題。不得不承認,無論是評價中國服裝還是中國教育,都能寫成一篇讓人憂思過度的“岳陽樓記”。好在,江西服裝學院副理事長涂順強在介紹他的家族以及他的父親涂潤華時,用了“裁縫世家”和“老裁縫”的字眼,這讓中國服裝瞬間接了地氣。
想起今年3月的中國服裝論壇,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也說了同樣的話:“我母親是一個裁縫,我也是一個裁縫。”山本耀司認為,中國文化不要過分張揚中式元素,要把一些標簽化的元素打磨柔和,做衣服一定是手指的功夫,設計師要低調,沉淀下來,這樣才能找到真正讓你心動的感覺。
山本耀司說出了我對于本屆“華彩霓裳·中國夢”華服設計大賽的期許。事實證明,在本屆大賽上,我看到了經過深度打磨讓人心動的作品,也看到了一些服飾文化具象符號的過分表達。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大賽成為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對于中式文化不同解讀的一個縮略圖:有的設計師開始走向傳統服飾的復興之路;有的設計師開始尋求出世的哲學境界;有的設計師則一直在滾滾紅塵中入世地表達自己對于中國文化的百轉柔腸……
服裝設計的文化性和思想性表達一直是各類以創意為主的大賽主辦方所樂于推崇的主題,尤其是關于中式服裝的大賽,如果離開了文化性和思想性,似乎就成了無源之水。這本無可厚非,只是現在關于服裝設計文化性和思想性的表達和評判成了一個非標準化難題,而我評判的標準只有一個:好服裝自己會說話。如果你的作品表達的文化性沒有被人們認可,那不是文化出了問題,一定是你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鍛造你的表達方式?
我前些日子聽到一個國外哲學家的觀點,他認為,所有藝術進步的本質不是藝術家,而是技術的進步。有人拿音樂為例,音樂的背后其實是數學,也就是節奏的邏輯。這在另一個方面也印證了那句話:時裝設計師首先是一個裁縫。這其實已經是很多國外設計大師的集體共識。因此,無論中國服飾文化是否存在斷層,那深植于我們血液里的中國文化從未遠離,現在的難題是:你用什么去表達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