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服裝萌芽于改革開放之初。當時,全國人民都還身著藍黑色調陳舊服裝,而虎門的地攤上,就已經出現了香港舶來的新式西裝和牛仔褲。”土生土長的虎門人王寶敏那時不過十幾歲,已經是一把幫父母看地攤的好手,他記得當年那些來自香港的西服每套賣10多塊錢,相當于一個人月薪的1/3,“貨量太少,一上攤就供不應求。”
“要買潮流裝,就要來虎門”,這種說法漸漸漫過珠三角,傳往全國。俄羅斯、沙特、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訂貨,由于語言不通,小販們靠在電子計算器上按數字談生意。“生意好時,小販們都是用麻袋裝錢,合伙人分錢都懶得細數。”
虎門服裝產業的第一桶金,就是以如此“草莽”的方式得來。
1993年11月,虎門富民商業大廈正式建成營業,這個只有5層樓的建筑,在當時可謂開天辟地,虎門服裝終于擺脫地攤,在貨架上待客而沽了。在1994年,富民商業大廈就確立了“中國鄉鎮第一號時裝批發商”的地位。
進入新世紀,虎門以富民商業大廈為龍頭,逐漸形成一個方圓數平方公里的服裝服飾市場集群,包括龍泉、百老匯、連卡佛、百家、黃河等22家時裝商場。
群雄并起的產業集群
與虎門服裝業齊名的,是大朗的毛織業。
1979年,大朗的農民還在忙于照看自己的荔枝樹時,香港人盧成培看中了大朗大井頭荔枝園林中1萬多平方米的地,在這塊地上蓋起了一座花園式廠房。這座被命名為大朗毛紡織一廠的企業,為大朗毛織業種下了一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