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奈兒內憂外患:業績暴跌,投資爆雷
繼2019年業績腰斬之后,“童裝第一股”安奈兒2020年凈繼續下滑超過206%,虧損5300萬元-4500萬元。
按理說,童裝應該是整個鞋服行業最有潛力的板塊,近年的行業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2%,但是,消費行為受限、激烈的市場競爭、行業性的存貨難題、各項成本上升等原因,導致了公司的業績滑鐵盧。
近日獲批的定增,能否挽救公司于水深火熱之中?
危機不止于此,公司因投資失誤和涉嫌侵犯商標權,正深陷兩起重大糾紛之中。
內憂外患之下,公司上市的“三年之癢”開始露出端倪,持有大量股份的董監高們大面積離職、減持,對公司市值形成較大沖擊。公司已推出股票激勵和回購注銷等方案試圖力挽狂瀾,不過,過山車上的股價已跌至最低點,目前市值僅13.87億元。
業績下滑超過206%
1月27日,“童裝第一股”安奈兒(002857.SZ)披露2020年業績預告,公司歸母凈***-5300萬元至-4500萬元,同比下降225.84%-206.84%,扣非凈***-5900萬元至-5100萬元,同比下降336.30%-304.26%。
除了疫情對童裝銷售的沖擊,公司投資失利導致長期股權投資余額全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也對公司凈***產生了一定影響。
實際上,安奈兒業績大幅下滑,從2019年就開始了,去年以來的疫情只是加劇了頹勢。
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13.27億元,同比增長9.41%,歸母凈***4211.71萬元,同比下降49.49%,扣非凈***更是下滑63.92%至2496.78萬元。
當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4617.27萬元,同比下降203.51%,這是公司2012年披露業績以來***經營性現金流為負。
進入2020年,公司線下門店大量關閉,四個季度分別凈關店43家、97家、46家、39家,門店數量已由2019年底的1505家減少至2020年底的1280家。
門店關閉、收入下滑、毛利率繼續下降,安奈兒全年業績的下滑乃至虧損,早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1996年,曹璋、王建青夫婦在深圳創立“安尼爾童裝店”,后以此為基礎創立童裝品牌“Annil安奈兒”,逐漸成為僅次于巴拉巴拉(森馬服飾002563.SZ)的中國童裝品牌,2017年上市。
但是,上市之后,公司整體業績表現還不如上市前,增收不增利,導致凈利率從10%下滑至3%,2020年直接陷入虧損。
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上市后雖然門店數量穩步增長,但運營效率下滑,導致線下板塊收入增長有限,近幾年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依靠線上板塊,但電商業務受價格戰和運營成本影響,毛利率較低,拉低了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
上市之前,公司整體毛利率超過60%,到2019年僅為54.06%,2020年上半年繼續同比下降0.28個百分點。
近日公司一筆4.08億元的定增獲批,計劃投入到營銷網絡數字化、電商運營中心等項目。公司在電商渠道吃的虧已經不少了,繼續投入,能否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另外,高庫存這一鞋服行業通病,同樣困擾著安奈兒。截至2020年9月底,公司存貨4.26億元,占公司總資產的36.19%,遠高于童裝上市公司森馬服飾、金發拉比(002762.SZ)、起步股份的整體水平。
投資爆雷,深陷訴訟
童裝板塊在整個鞋服行業的價值,幾乎沒有人反對。
數據顯示,2018年童裝規模為2091億元,2013年-2018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2.4%,且當年的CR10僅為12%,規模及市場集中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19年,公司以2400萬元現金增***圳市心宇嬰童服飾有限公司,獲得其20%的股權,并派駐董事,正是為了在童裝這個細分行業中繼續開疆拓土。
公司對外披露稱,該公司旗下品牌陽光鼠(Sunroo),在嬰小童市場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能夠與公司形成協同效應。
不過,這項投資,僅1年就爆雷。
受疫情影響,該公司接連虧損,資金周轉緊張,內部管理存在較多問題。安奈兒2020年5月與該公司及其大股東、實際控制人達成回購協議,但最終未能履行。目前,該公司已經無法履行審計程序和出具2020年度財務報表。
公司已針對上述情況向深圳龍崗法院提交訴訟立案申請。同時,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901.75萬元,加劇了公司的虧損。
外患不止于此,公司近年還深陷一系列商標侵權案件。
2019年初,宏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以公司侵犯其5項商標為由,在寧波、上海、濟南、北京、深圳發起訴訟,要求公司停止侵權行為、公開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合計索賠6100萬元。
2019年8月,深圳案件開庭審理,兩個月后形成判決,安奈兒敗訴,除停止侵權外,判賠300萬元。公司在2019年底提起上訴,該案被發回重審,拉鋸繼續進行中。
啟信寶顯示,除上述重大訴訟外,公司自身風險86條,涉及勞動爭議、合同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
即便已經進入中國頭部童裝企業之列,公司仍然深陷如此多的糾紛與訴訟,說明內控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
逃離安奈兒
安奈兒是一家典型的管理層持股的公司。上市前,公司全部股份由創始人曹璋、王建青,管理層龍燕、廖智剛等人持有。
上市之后,雖然偶有機構前來敲門,但最終都沒能停留太久,公司上市3年半的絕大部分時候,前十大股東仍然是這些董監高。
2018年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廖智剛、監事會主席聶玉芬離職,2019年副總經理王一朋、財務總監熊小兵離職,之后就是順其自然的減持。
連一些在職高管也迫不及待開啟了套現之路,如董事、副總經理龍燕,監事、企劃支持部負責人肖艷,董事會秘書蔣春,監事會主席、生產中心負責人王建國,職工代表監事、風險控制部經理程淑霞等。
公司實際控制人曹璋、王建青夫婦已取得岡比亞永久居留權、中國香港居民***,第二大股東徐文利擁有岡比亞永久居留權、中國澳門永久性居民***,他們合計持有公司接近70%的股權,并未減持,未來何去何從,尚未可知。
為了穩住團隊、穩定股價,公司2020年5月推出新一輪股票激勵方案,繼續向關鍵員工分配股票,同時,公司層面開展回購注銷。
但是,這些舉措并未能穩定股價。1月27日收盤,公司股價8.14元,市值僅為13.87億元,較高點已跌去一半以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