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健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七大指標量化近300家醫藥上市公司 陣痛轉型中如何重塑企業社會責任
21世紀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唐唯珂、朱萍、盧杉、陳紅霞
21世紀經濟報道新健康團隊,作為行業觀察者一直致力于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對大健康企業來說,擔負著守護國民健康的職責,比其他行業的社會責任更為重要。
過去的2019年,中國大健康產業走到了十字路口:既是政策強烈影響產業的一年,也是行業轉型陣痛的一年。
2019年,大健康行業黑天鵝事件頻出,貨幣資金虛增、董事長殺妻、巨額行賄子女上學、問題疫苗企業退市破產等事件頻發,再次給大健康企業敲起社會責任的警鐘。
行業政策層面,藥品帶量采購擴面、醫保目錄調整與談判、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輔助用藥監控、限制用藥和控費趨嚴、醫保支付改革、藥占比控制等統一醫保信息系統、《藥品管理法》大修、《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等重磅政策陸續出臺,都從不同角度重塑著行業格局。
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道新健康采編團隊從2018年開始,選取300家左右醫療健康類上市公司,運用首創的醫藥健康企業社會責任量化標準評價系統,量化每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并最終推出了《2019中國健康醫療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七大指標,近300家企業量化評分
延續對中國醫藥企業的觀察路徑,2019年21世紀經濟報道產業研究院再次對大健康產業的291家上市公司進行健康“掃描”。
評價標準包含7個維度的指標——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產品質量安全、公平競爭、員工薪酬、社會公益、社會責任報告。根據這七個維度的重要性設定不同的比重,以便直觀、整體地了解各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狀況。
1.經濟效益(10分)。企業最令人關注的指標之一便是經濟效益,此處用凈利潤率作為判斷企業經濟效益高低的標準。
2.環境保護(20分)。企業作為污染防治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環保責任。
3.產品質量安全(20分)。作為醫療企業,頭等大事便是藥品安全。以醫療企業2018年全年是否存在質量安全問題進行評分,根據質量問題的嚴重程度及次數進行評分。
4.公平競爭(10分)。各個企業公平競爭,才能促進醫療行業又好又快發展。
5.員工薪酬(10分)。員工薪酬是衡量一個公司福利制度、企業文化的重要標準之一。
6.社會公益(10分)。社會公益同樣是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7.社會責任報告(20分)。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是展示企業在報告期內的活動、公益等項目的重要陣地。
七項指標總分100分,從不同角度反映企業對于社會責任履行的整體情況。
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責任報告能拿到滿分20分的分別僅有1家。員工薪酬方面,8分及以上的僅有3家。
291家企業中,最高分85.1,最低分24.9,總平均分56.8,不及格。80分及其以上的僅有 8家,占比2.7%;60分及其以上的有109家,占比37.4%。由此可見,2019年中國健康醫療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容樂觀。
綜合來看排名前20的企業分別為:藥明康德,華潤三九,康弘藥業,復星醫藥,邁瑞醫療,江中藥業,愛爾眼科,天壇生物,奇正藏藥,科倫藥業,新和成,貴州百靈,濟川藥業,亞寶藥業,上海萊士,通化東寶,國藥一致,海正藥業,葵花藥業,雙鷺藥業。
陣痛轉型,重塑企業社會責任
近幾年,醫療行業是資本持續活躍的“主戰場”。2018年,中國醫藥市場總值達到1300億美元,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根據IQVIA數據,2018年中國醫院藥品市場總銷售額達到7718億人民幣,全年增長3.3%。跨國藥企和本土藥企全年銷售額分別為2084億和5634億人民幣。
但與此同時,和許多行業一樣,中國的醫藥產業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2019年是中國大健康產業變革見成效的一年,是政策落地輻射產業的一年,也是行業轉型陣痛的一年。
沒有能力參加帶量采購的企業,沒有資金做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企業,缺人缺錢缺能力做創新轉型的企業,扎堆重復做同一種“創新藥”的企業,控費政策導致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下滑的企業,合規管理、運營能力不足的企業……在這輪轉型大潮下都將直面“寒冬”。
“寒冬”之下,大健康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容樂觀。
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2018年,各級監管機構共受理藥品投訴舉報6.4萬件,立案3556件,結案4036件。受理醫療器械投訴舉報1.8萬件,立案1026件,結案1087件。共查處藥品案件9.8萬件,貨值金額27.4億元,罰款76.6億元,沒收違法所得金額20.0億元,取締無證經營1037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48個,責令停產停業1093戶,吊銷許可證197件,移送司法機關2000件。
共查處藥品包裝材料案件249件,貨值金額126.4萬元。醫療器械案件1.8萬件,貨值金額2.1億元,罰款5.7億元,沒收違法所得金額1726.7萬元,取締無證經營188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6個,責令停產停業89戶,吊銷許可證7件,移送司法機關41件。
毫無疑問,社會責任對于醫療上市公司來說依舊任重而道遠。是否能夠固定、堅持、坦誠地對待現有的問題,每年對公眾發布報告同時進行自檢,是衡量一家企業是否能夠健康發展的重要議題,在“關乎人命”的醫藥行業,更是如此。
展望未來,企業社會責任任重道遠
醫療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任重道遠。
從《報告》整體評分來看,最高分85.1,最低分24.9,總平均分56.8,未達及格線。80分及其以上的僅有8家,占比2.7%;60分及其以上的有109家,占比37.4%。由此可見,2019年中國大健康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容樂觀。
分板塊來看,醫療健康企業主要分為生物制藥、醫療器械耗材、醫療服務三個板塊。本次評分中,生物制藥企業有195家,醫療器械耗材企業有55家,醫療服務企業有38家。其各方面狀況如下:
在社會責任報告方面,生物制藥板塊企業獲得10分以下的企業共有117家,占統計數據的60%;醫療器械耗材板塊企業低于10分的有36家,占統計數據的65%;醫療服務板塊10分以下的有21家,占統計總數的55%。
在社會公益方面,生物制藥板塊企業共有59家企業在社會方面為零分,占統計數據的37%;醫療器械耗材板塊企業有23家獲得零分,占統計數據的42%;醫療服務獲得零分企業有11家,占統計數據的29%。
在環境保護方面,生物制藥板塊企業獲得10分以下的企業總共有63家,占統計數據的40%;醫療器械耗材企業獲得10分以下的有34家,占統計數據的62%;醫療服務企業有25家得分為10分以下,占統計數據的66%。
在接受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方面,195家生物制藥企業中,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超過110家,占統計數據的56%;醫療器械耗材企業中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有28家,占統計數據的51%;醫療服務企業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20家,占統計數據的53%。
從上述數據看,我國生物制藥、醫療器械耗材、醫療服務等企業在社會責任、社會公益、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待加強。
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逐步成為企業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核心競爭力的顯著標志。國際上對于企業社會責任非常重視,中國醫藥企業要走向國際,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邁進,社會責任體系就要達到國際標準。此外,由于醫藥企業生產行為本身便關涉公共健康,其所承擔的企業責任的內涵相較于一般類型的企業更加豐富。
目前,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正在以日益開放融合的姿態掀起規則重建、結構調整的變革浪潮,產業大整合、大并購在資本的作用下不斷加快,推動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在行業重塑格局的征途上,風險與機遇并存,把握政策動向及時做出轉型調整是企業的必修課。
在高壁壘、高風險、高質量、嚴監管的要求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要對自己做出更高的要求:對企業、對社會、對員工、對公眾有更多的責任心,才能維持企業更長遠的發展,共同推進行業更健康地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