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砥礪前行 聚力建設桑繭絲產業集群
養蠶29.88萬張,產繭27.55萬擔,蠶農售繭收入7.23億元,生絲出口創匯突破1000萬美元……2018年,寧南再傳捷報,作為寧南的第一大富民產業,“中國蠶桑之鄉”再次用事實證明:得此殊榮并非浪得虛名。
夯實基礎做優富民第一產業
養了10多年的蠶,新村鄉碧窩村一組的王作海已經從當初養“耍耍蠶”的“散戶”搖身變成了靠養蠶走上致富路的領頭人,成了規模化、標準化養蠶的大戶。
“我家的桑園面積達到了180畝,全年養蠶200張,產繭9800公斤,養蠶總收入60多萬元,刨去各類開支,純收入有30多萬元。”說起去年的養蠶成績,王作海笑容連連。
寧南蠶業局局長李興盛介紹說,作為寧南六大富民產業之一,蠶桑產業一直是縣委縣政府下大力氣主抓的中心工作之一,秉承“熱不趕、冷不砍、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理念,全縣的蠶桑規模得以不斷壯大、產業基礎得以不斷夯實。
截至2018年底,寧南全縣已建立蠶桑專業合作社17個,培育養蠶規模40張以上的蠶桑家庭農場268戶,年養蠶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戶1688戶,收入1萬元以上的農戶12390戶;全縣桑園地已發展至22萬余畝,全年實現養蠶29.88萬張,產繭27.55萬擔,蠶農售繭收入7.23億元,養蠶、產繭、蠶農收入三項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全縣繭絲及相關產業產值達到20億元,繼續保持四川省蠶桑第一大縣的桂冠。
2018年,寧南全縣蠶農戶均收入2.88萬元,蠶繭的收購平均價達到53元/公斤以上,農戶售繭收入達到2650元/擔。尤其是從正秋蠶開始實行了一項獎補措施,那就是:對蠶農按照其銷售的正繭給予4元/公斤的獎勵,僅此一項,蠶農就可增收1200萬元。
聚合優勢打造川桑·川絲基地
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攀西經濟區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明確將涼山列為全省“蠶桑絲綢產業基地”的主要區域加快發展,著力推進以寧南為核心的優質川桑·川絲產業基地建設。
按照全州資源整合的部署和要求,寧南先后與國內知名絲綢企業浙江凱喜雅集團、江蘇蘇豪集團建立了生產和貿易關系,加快推進走出去的步伐。
在夯實本地蠶桑產業基礎的同時,寧南加大與周邊兄弟縣協力聚合蠶業資源力度:與普格縣建立蠶繭生產收購合作戰略聯盟,對普格縣基地生產的蠶繭納入公司收購和加工;與會東、冕寧建立了干繭采購和來料加工合作,對蠶繭生產代工代售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開展異地(金陽)建基地試驗項目,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當地栽桑養蠶進行技術指導。2018年,縣外基地收購鮮繭26萬公斤,帶動當地群眾增收1350萬元;南絲路集團兩戶繅絲企業縣外采購干繭209噸,新增產值3570萬元,為寧南拓展“蠶桑、蠶繭、繅絲”三大基地積累了工作經驗。
與此同時,一個個喜訊接踵而來:“南絲路”牌生絲出口創匯突破1000萬美元;南絲路集團先后榮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中國繭絲行業創新企業”榮譽稱號;寧南縣蠶桑專家院士工作站被評為“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實施的蠶桑科技項目---“桑繭絲綢產業鏈集成示范項目”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
榮譽,是寧南聚力打造蠶桑優勢產業辛勤付出的成果,更是對寧南蠶桑產業破繭化蝶的肯定。
寧南南絲路集團董事長林平表示,寧南將緊跟產業發展和政策支撐形勢,進一步抓強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承接好涼山金沙江——安寧河優質繭絲產業帶建設,緊緊圍繞“壯大基地數量、提高繭絲質量、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聚集優勢資源、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生產效能”,推動一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3至5年時間建成以寧南為核心、幅射川滇的綠色生態產業集中區,逐步形成100億級桑繭絲產業集群,塑造中國繭絲行業標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