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老紡織人的心聲:如果前路光明,不怕路途遙遠
提起沈陽,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家喻戶曉的符號:遼寧省省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和國裝備部”等。
誠然,這些稱號千真萬確足夠分量,但在老沈陽人的記憶深處,還有一道歲月榮光同樣令人眷眷不忘。那便是曾經輝煌的沈陽紡織業。
“雙節”期間,第二屆中國(沈陽)旗袍文化節在歡聲笑語中落下帷幕。踩著活動的鼓點,記者采訪了沈陽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李藝,聽他講說那段創造并見證城市輝煌的行業脈絡。
前世開端:新時期的沈陽紡織篇章雖然卸任3年有余,但至今談起沈陽紡織業的興盛,李藝仍是如數家珍。
“沈陽紡織業的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80年代。”李藝說,進入新時期,在幾代沈陽紡織人的共同努力下,沈陽紡織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門類齊全,產量、質量、品牌等均排在全國前列,毛紡織更是躋身全國前三,“那個時候,沈陽的紡織企業有幾百戶,職工達到8萬余人,行業總產值能達到十幾個億。紡織業也成為當仁不讓的出口創匯第一大戶,遠超過機械、冶金、化工等其他行業。”
“毛紡以坐落在鐵西區霽虹街附近的第一毛紡織廠和第二毛紡織廠為代表,其他還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多家毛紡織廠。從羊毛進廠到生產毛條、毛線、毛毯、粗紡呢子、精紡料子……只要羊毛進來,沈陽就能生產出全部的毛紡制品。就連國內著名的毛紡集團——陽光集團,在當時都得排在沈陽毛紡的后面。”至今,李藝仍難掩心中的自豪。
歷史痕跡:東北最早的民族棉紡企業除了毛紡之外,沈陽棉紡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在李藝的記憶中,當時沈陽棉紡的年產值近30萬錠。而提到棉紡,李藝還講了一段與之相關的歷史鉤沉。
“棉紡以10萬紗錠規模的沈陽紡織廠為代表,沈陽紡織廠的舊址坐落在北市場的南側,它的前身是奉天紡紗廠。”據記載,奉天紡紗廠由時任奉天省長王永江創辦于1921年,張作霖曾入股,為官商合資的東北最早的民族棉紡企業。紡紗廠還因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領導工人運動而聞名全國。”李藝說,奉天紡紗廠多次易名,于1958年后更名為沈陽紡織廠。
如今,漫步在和平區撫順路上,仍能看見在奉天紡紗廠舊址依照原樣重建的品字形仿歐式建筑。而那已經拆掉改作他用的原沈陽第一、第二毛紡織廠,也是兩座建于百年前的老廠。“第一、第二毛紡織廠是日本人建的。沈陽解放后,黨和政府對這兩個企業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引進了國產先進的設備,達到了后來的生產規模。”李藝說。
火紅記憶:家家爆滿的招待所采訪中,李藝以印染廠為例,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當年圍繞在印染廠周邊的招待所生意特別紅火,家家幾乎沒有空房,住客清一水操著南方口音。”李藝說,這些人大多來自蘇州、無錫、張家港等地,都是在等印染廠出貨的下游商戶。
“當時以沈陽第一、第二印染廠為代表的印染企業能在一塊布上印13套色,這是非常難實現的。因為如果印不好,兩種花色的銜接處就會出現‘雙眼皮’的滲染,成了次品。”李藝說,20世紀80年代沈陽印染廠的年染量可達十幾億米,“第二印染廠印的燈芯絨和平絨幾乎全被無錫、張家港等地區的服裝廠給包圓了,這些地區的廠家用咱沈陽生產的材料來加工童裝,遠銷海內外。”
在李藝的記憶中,本地紡織廠生產的布料經常不夠染,得額外從外地采購布料來印染。“有時為了買到燈芯絨,還得‘托關系’。”李藝說。
歲月跌宕:從新中國第一到錯失機遇除了服務于人們生活的紡織品外,在李藝聲情并茂的講述中,那服務于其他工業體系的閃亮亮的國字招牌,更是一塊接著一塊。
沈陽紡織機械廠生產的中國第一臺無梭織機,遼寧省紡織設計院推廣的無紡布生產線,沈陽市政府授予的名牌產品、月產百噸的海燕毛巾,中國十大名牌男裝之一、榮耀與身份象征的黎富男裝……毫不夸張地說,在幾代沈陽紡織人的努力下,沈陽紡織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地方經濟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也讓沈陽紡織品走上了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
“那時沈陽織布廠、床單廠生產的格子被罩,在北京燕莎商城受到了熱烈追捧,當年就賣出了幾百塊錢一套的高價,而且還供不應求。”李藝說,彼時,能成為一名“沈陽紡織人”,絕對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兒!
但大浪淘沙,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出現了多元化走勢,邁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沈陽紡織業的一些問題在商海掀起的陣陣駭浪中呈現出來,錯過了最佳騰飛際遇的沈陽紡織業也漸漸滑向了低潮。
利用優勢:重筑沈陽新紡織夢如今,第二屆中國(沈陽)旗袍文化節的圓滿落幕,也讓一生未曾離開過紡織行業的李藝再次展露笑顏。“沈陽現在依舊有很多紡織行業存量,如果措施得當,重振沈陽紡織行業的輝煌,也是有可能的!”李藝信心十足。
“據我所知,康平就有家10萬紗錠的民營紡織廠;設在法庫的沈陽北疆麻業,經過十幾年努力,把以前搓麻繩的麻纖維細化并制成衣服,年產值近億元;康平的塑編產業集群里有百十戶企業,雖然生產的塑料制品科技含量不高,但供銷全國;于洪沙嶺地區集中了大大小小200多戶服裝企業,幾年前就估值數十億;康平還有一個企業專門生產飛機攔阻網,主要服務于飛行訓練……”李藝說,沈陽紡織行業從不缺乏亮點,也從未離開自己的賽道,“旗袍節就是一個很好的轉折點。”
對于前路,李藝給出了自己的意見,“我們在傳統紡織業上錯過了之前的機遇期,不要再與江浙等地區去爭傳統紡織,應該發揮我們的優勢,例如可以結合裝備制造業基地,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沈陽有集群的汽車生產廠家,光是坐椅、靠背等內裝飾這一塊兒,就有很大發展空間。其次,我們也可以發展家用紡織品和裝飾品,不就傳統而談傳統,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創新。只要前路光明,就不怕路途遙遠。”李藝如是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