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毛織:全鎮毛衣產量占全球1/6,技術引領產業集群探新路
全國百強鎮、GDP超過百億、全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位于制造業名城東莞的大朗鎮身上擁有許多“標簽”,其中一個不被業界外所熟悉的是:毛織。2020年,大朗毛織全產業鏈市場交易額達600億元,年產毛衣8億件,占全國產量的18%,“全球每六件毛衣就有一件產自大朗”。
“大朗毛織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華麗轉變,成為東莞這座國際制造名城的精彩縮影。”9月25日,大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方德佳在2021東莞紡織服帽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大朗分論壇(簡稱:論壇)上表示。
東莞是觀察中國制造業發展歷程的絕佳窗口,每個鎮街都有鮮明的制造業特色,其中大朗就是全國毛織產業發展的重要樣板。1979年,香港商人在大朗開辦第一家毛織企業,也將第一臺織機和第一批熟練技工帶入大朗,通過當時最先進的加工技術,引領開啟大朗毛織全產業鏈集聚發展歷程。
新時期,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大朗毛織也同樣面臨成本上漲、利潤降低、全球競爭加劇等風險挑戰。聚焦大朗毛織產業長期競爭力,“技術”成為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反復提及的關鍵詞。大朗毛織以技術引領起步,“十四五”時期,先進的研發、制造技術帶來的產品附加值提升,仍將是激活發展新空間的關鍵。
2021東莞紡織服帽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大朗分論壇現場圖。資料圖片
從第1臺手搖織機到10萬臺電腦橫機
憑借技術起家,40年間大朗毛織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分散到集群,成為地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典型樣本。
逸尚創展POP全球趨勢副總裁張巍將產業集群成因分為商貿驅動型、技術引領型、原料延伸型、政策資本型四種類型,“大朗毛織就是典型的技術引領型產業集群,通過最先進的加工技術,逐步吸引紗線、物流、貿易市場等產業鏈上下游集聚發展”。
1979年5月,香港協和織造有限公司以“三來一補”形式在大井頭村開辦大朗第一家毛織企業——大朗毛織一廠,首次將100多臺手搖織機和7名技工師傅帶入大朗,由此揭開大朗毛織業發展序幕。
在改革開放初期,這100多臺手工織機無疑就是當時推動大朗毛織產業起步的“初代引擎”。隨后幾年,越來越多港資毛織企業落戶大朗,許多大朗本地人進入毛織工廠工作,在技工師傅培訓下逐漸成長為熟練工人。
先進的機器設備、技工技術以及產業人才為此后大朗毛織產業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憑借在港資毛織企業學會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大朗本地居民開始離開工廠“自立門戶”,紛紛在大朗創辦起家庭作坊式毛織廠。到1990年代初,大朗迅速發展起近千家民營毛織企業。
1995年,廣東毛織市場在大朗建成開業。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毛織專業街、毛織村也逐漸形成氣候,吸引全國知名原料廠商前來,形成了集毛衣生產、原料、輔料、機械、洗水、漂染、印花、貿易等于一體,較為完善的行業體系。
大朗毛織產業是改革開放40余年間中國紡織工業崛起的生動樣本。1978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僅為276萬噸,占全世界比重不足10%。而到了2017年,中國纖維加工量已達5430萬噸,是1978年的近20倍,紗、布、化纖產量也分別達到1978年的17、8和173倍。
2017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已達2673.9億美元,是1978年的115倍,占全球比重達到36.8%。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迎新表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紡織服裝民營企業數量占比達98%,全行業直接就業人數超過2000萬,拉動上下游就業約1億。
時代變遷,技術革新也始終是驅動大朗毛織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為首批“中國羊毛衫名鎮”,大朗鎮政府早在2008年即開始力推企業科技創新和“機器換人”。據大朗鎮政府披露,截至2020年,大朗全鎮共擁有10萬臺電腦橫機,已形成一條長約1.3公里的“數控織機專業街”,成為全球使用數控織機最多、最集中的地區。
截至2020年,大朗全鎮共有毛織企業17243家,其中規上企業168家,產業人口達20萬,年產8億件毛衣,毛織、紗線企業擁有相關專利超200個,服裝、紗線、紡織機械等全產業鏈年市場交易額達600億元。
40余年風起云涌,進入新發展階段,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與紡織行業的加深融合,正在推動紡織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新一輪科技革命也為紡織行業帶來了全新發展機遇。
建設公共科創平臺強化技術引領優勢
隨著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的藍海市場在競爭中逐漸變“紅”,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吃螃蟹”的紅利開始減弱,產業自我升級成為大朗毛織重塑優勢的必經之路。
進入新發展階段,大朗毛織產業要突出重圍、持續發展,強化技術優勢是重要抓手。“在土地、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的情況下,接下來要在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通過優化設備提高勞動產值,通過提高附加值提高單價。”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副院長劉彥威表示。
作為大朗本地代表性毛織企業,東莞市雅綺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劍波亦表示,大朗紡織企業要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逐步建立產品競爭力,“對企業而言,只有技術改造、技術沉淀才能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及我們產業集群的新優勢”。
然而,大朗毛織企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對研發投入的承受能力相對有限。
“上游研發投入非常大、試驗性非常強,對于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來說,大多數企業都無法承擔。”北京服裝學院教授、中國針織服裝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郭瑞萍表示政府應支持行業建立上游研發機構,“政府需要撬動產業集群里相對優質的企業產生研發力量,引領整個產業集群的研發發展。”
“企業做新材料、新產品開發最缺的就是檢測設備,很多企業承受不了材料研發設備的購買和維護成本。如果能夠有園區建立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大型科研體系,會對企業進一步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東莞超盈紡織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胡軍巖說。
值得注意的是,胡軍巖表示,近年落戶東莞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就為廣大紡織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發平臺,“對企業來說,有想法,但是沒有很好的設備,就沒有辦法進行材料篩選。現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開設,正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據悉,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于2018年4月完成注冊,是廣東省第一批省級實驗室之一,目前布局有前沿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
其中,“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板塊是針對材料設計、制備、加工、表征、測量、模擬建設的系統的、國際一流的、綜合性用戶開放平臺,包括中子科學平臺、材料制備與表征平臺、微加工與器件平臺、材料計算與數據庫平臺,以及以“材料智造”為目標的大科學裝置(將在二期進行建設),為粵港澳周邊大學、科研機構、企業提供通用性技術服務。
在基礎設施方面,大朗還攜手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對巷頭500畝連片毛織工業園進行升級改造,力爭建設“產學研工貿”五位一體的先進園區。其中,巷頭時尚科技創意園計劃打造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構建國家級的紡織品檢測中心、國家紡織服裝鞋帽貿易平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
此外,大朗鎮政府表示,下一步大朗還將進一步健全大朗紡織網、經緯時尚網等公共服務平臺,對外提供資訊查詢、供求發布、企業推介、產品展示、人才招聘、合作交流等公共服務項目,同時以提升紡織服裝鞋帽產業公共服務能力為重點,推進研發設計創意等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發展眾創空間等創新網絡化公共服務模式。
從1979年的第一件毛衫,到1990年代毛織全產業鏈的加速集聚,再到目前開放多元的產業平臺生態,大朗毛織產業逐步探索出一條科技引領的進化之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