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大會隆重舉行
12月20日, 2019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大會在北京首都賓館隆重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工程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中國紡織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東華大學、上海大學承辦,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特種紡織品分會、北京邦維高科特種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泉州邁特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江門市新會區工業用布廠有限公司、中紡億聯時尚產業投資集團協辦。
中國工程院 孫晉良院士、 俞建勇院士、 蔣士成院士、 王玉忠院士、 陳文興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王小文主任,中國科學院 朱美芳院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中國紡織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主任 高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紀委書記 王久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 李陵申,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長 常國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司輕紡處處長 李平,軍事科學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 繩以健,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總體研究所所長 趙晨光,以及來自軍委裝備發展部、各軍兵種和各軍工集團的代表,相關協會、高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媒體的代表共計500余人參加了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文興。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
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晉良、俞建勇、陳文興,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美芳,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主任 彭燕麗分別主持。
高屋建瓴繪藍圖
腳踏實地謀發展
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辦公室主任王小文在致辭中講到,中國的紡織業既是傳統產業,也是重要的民生產業。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近年來,紡織工業和紡織科技均取得快速發展,納米、激光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與紡織產業日益融合,古老的產業不斷迸發新的活力和魅力,特別是一系列先進紡織新材料在安全防護、高端裝備、先進制造等領域,有了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她指出,為構建紡織行業和軍需單位的高層交流與合作,推動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促進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籍此召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大會(第309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開展交流與研討,意義重大。期待以此次大會為契機,立足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在科技研發、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產業創新,以及產、學、研聯合等方面,推動紡織行業與國防軍工的深度融合。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中國紡織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主任高勇在致辭中指出, 軍民兩用技術是具有軍事價值、商業用途和產業化發展潛力的技術。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一直是各國國防科技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富國強軍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不僅對軍用紡織品研發、生產和國防現代化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為我國紡織科技進步營造了良好生態環境。當前,推動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被納入到了不同層級的戰略規劃、課題研究和政策制度中。
他講到,從紡織層面講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就是按照軍用、民用的需求和標準,將紡織技術、產品、應用等統籌兼顧,讓軍工和民用相互補充,高效率地實現紡織行業資源的最優配置。在我軍現役裝備的物資中,有上萬種與紡織品有關,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為紡織行業與軍工行業雙向融合、互動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積累了大量符合軍民需求和標準的科技成果。同時,涵蓋行業組織、高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骨干企業和需方單位的高水平紡織、軍工技術配套體系也已基本形成,與軍用紡織品相關的一些研發機構也正在積極整合,將更多高精尖的軍用技術向民用轉化。將來,新型纖維復合材料及特種加工技術依然是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他表示,近年來,紡織行業聚焦“科技、時尚、綠色”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創新思維增活力,以產業布局促發展,不斷整合軍、民優勢資源,精準對接現實需求和研究成果,積極推動軍民兩用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打造融合發展的軍民兩用產業新體系,紡織軍民兩用技術轉化工作正逐步向全面、協調、可持續方向發展。今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會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立足軍用、民用市場,強化頂層設計和創新驅動,圍繞軍民兩用技術創新,通過實地調研,匯聚各方意見,向相關政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同時運用市場機制集聚紡織行業優質資源,開展軍民兩用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技術攻關,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軍民兩用技術長足發展;堅持需求牽引與技術支撐,從軍用、民用需求出發,構建多層次合作平臺,有效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做好技術管理和積累,完善軍民兩用標準制定,通過軍民兩用技術的示范應用和高科技紡織品的持續有效供給,為紡織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最后,他希望以本次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大會為契機,與會各方能凝聚共識,深化合作,形成軍民信息共享、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