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尋找“消失的”花垣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源遠流長。苗族自先民到宋時一直把它視為自己的“百科全書”而廣為傳誦,家喻戶曉,但花垣縣現在真正會編會唱苗族古歌的人可能不過十人。在湖南及其附近幾個省區的各個方言區之間,苗族古歌差別很大。花垣縣的苗族古歌2011年進入國家非遺擴展項目名錄。
苗家山寨,隱匿在層層山巒中,伴隨著湘西冬季濕冷的空氣,我們踏上了探尋苗族古歌的路程。
從廣州乘坐五個半小時高鐵到達懷化,再驅車兩個半小時,穿過一座座橋梁。隧道串聯起的高速路,時值深冬,濕冷的空氣激起一路的山中水霧。我們來到了湘西深處的花垣縣,尋找“苗族古歌”的音律。
對比歌謠,苗族古歌的歌詞和音調比較古,內涵更加深奧。在花垣縣,湘西自治州州級苗族歌謠傳承人石升美向我們說起了苗族古歌的故事,以及幾近失傳的苗族古歌的歷史。
在古代做大型祭祀才會唱古歌,在花垣,如今則是每逢趕秋(每年8月8日)等一些重大節日時。但是在花垣縣真正會編會唱苗族古歌的人,現在可能不過十人。
“趕秋是苗家的重要活動,有慶祝秋收的意義,如今即使大家都不住在山里了,但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大型活動?!笔澜榻B道。
在湖南及其附近幾個省區的各個苗族方言區之間,苗族古歌差別很大?;ㄔh的苗族古歌2011年進入國家非遺擴展項目名錄?;ㄔ懊缱遐s秋”則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更是在2016年隨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湘西州州級苗族歌謠傳承人石升美(左后)
口口相傳
幾曲悠揚頓挫的苗家歌謠過后,石升美向我們訴說起如今苗家歌謠的現狀。如今住在山中苗寨的人已屈指可數,住在縣城的苗家人會唱古歌更少。
石升美說道:“重大節日時候,苗族古歌歌詞的內容類似于我們從哪里哪里來、來自哪個山脈、發生了什么,其實這些都是原生態、無改編的,會唱古歌的老人可以直接作詞作曲,而目前會編會唱的歌司已經寥寥無幾,演變成的歌謠也都僅有少數苗家人會歌唱了?!?/p>
此外,“在苗家如果有老人家去世,需要作法,也會有法師唱古歌,在當地稱之為巴代,類似于道士,通常會是一圈人大約十來個一起唱,也有一個人進行的,分為幫腔和唱腔,腔調上也分有平腔、高腔。抑或是嫁娶,客人來了雙方父母長輩互相祝福,說一些古老的話,也會用古歌的方式傳遞?!?/p>
而事實上苗家的古歌傳統,也成為苗家人的史詩。
遠古時期,苗族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多次大遷徙,因為擔心各種信息被歷史所湮沒,智慧的先民便將自己的歷史深藏于清雅、空靈而又雄渾悲愴的古歌當中,留存于民族的記憶里。
據石升美介紹,苗族古歌廣泛流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縣等縣市以及與之接壤的貴州、重慶和湖北等地。這里地處武陵山區,山巒疊嶂、森林密布,經濟相對落后,環境相對封閉,成為民間文學繁衍的土壤。
古歌的內容,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辟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
所以苗族古歌也被稱做“苗族史詩”,由金銀歌、古楓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遷5大部分組成,共1.5萬行,篇幅宏大,內容包羅萬象。
史詩再傳遞
古歌的特點是五言體,盤歌問答、歌骨歌花交替演唱。詩歌運用古今對比的方式敘述。每段歌詞可以反復吟唱。
演唱以盤歌形式進行,一般由4人分別組成兩個對唱組。先甲方提問,乙方重復甲方問題后再回答;乙方回答完后,緊接著提出問題,甲方重復乙方問題再回答;如此往復進行,直至終場。
“以往苗家人用這樣的方式對話,擅長古歌的歌司大都非常開朗且善于用詞表達,可以隨時作詞作曲,信手拈來,如同作詩一樣?!笔勒f道,“而如今苗族古歌通常是在苗族祭祀祖先的大節‘吃牯臟’和農歷十月過苗年酬神謝祖、慶祝豐年等隆重儀式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鬼師(巫師)或歌手演唱?!?/p>
也正是因為如此,苗族古歌源遠流長。自苗族先民三苗、灌蔸、南蠻、武陵蠻,到宋時的苗族,都一直把它視為自己的“百科全書”而廣為傳誦,家喻戶曉。
石升美的哥哥石遠江是花垣縣苗歌協會的會長,據他向我們介紹,如今的苗家人因為從小都是說普通話,真正會唱苗族歌謠的都不多了。而按苗家的要求,會唱會編、能起承轉合的才能叫歌司,歌司就少之甚少了。近年來,協會也會每年組織對歌會,盡管協會的一切活動都是義務自行組織的,但參與者還是樂在其中。
今年52歲的石升美也在退休之后不斷推動苗歌古歌的傳承,帶過的徒弟超過百人。專職做苗歌的歌謠經濟上不太現實,但她依然利用業余時間推動苗歌和現代交響樂相結合等形式加速苗歌的傳承,通過走進校園的方式進行推廣。
“苗家如今大都居住在城鎮,大家都從小學習普通話,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苗族古歌相對難以傳承,作為傳承人我們盡力推廣古歌其實也都是義務的,但是憑著對傳統文化的一份熱愛和傳承,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樂趣?!笔勒f道。
而據了解,花垣縣苗族人口占77.3%,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第一批“非遺+扶貧”10個重點支持地區之一。花垣縣的苗族趕秋隨中國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擁有湘西苗族鼓舞、苗醫藥、苗族服飾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苗戲、苗歌、苗繡、苗族花帶等12項省級“非遺”名錄項目。
近年來,花垣縣把非遺保護納入精準扶貧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將非遺保護和文化精準扶貧創新結合,建立各級各類非遺傳習場所58個,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依托苗族趕秋、苗族櫻桃會、苗年、苗族四月八等民族傳統節慶活動,構建經貿大平臺,成效顯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