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次被做空 安踏越挫越勇
在經歷“一年內三次”的做空打擊后,中國第一大體育用品集團安踏的市場表現究竟如何?變糟了還是更好了?
8月26日午間,安踏集團發布2019年中期財報,2019年1~6月,安踏集團收入為14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3%,至此,安踏已連續兩年同比增長40%以上。此外,安踏還首次公布了FILA的營業數據——在財報期內,FILA實現營收65.38億,增速高達80%,毛利高達46.73億,占安踏集團總體營收的44.1%,與2018年同比上升近10%。
縱使安踏官方始終強調,本次披露FILA的業績與市場聲音無關。但在更多人士看來,安踏此舉,是為了穩定因渾水做空所帶來的質疑。2019年7月,渾水一連發布5份做空報告,重點質疑FILA的數據造假。
“最近一年來,我們確實受人矚目,但投資者還是非常理性的。”安踏集團總裁鄭捷回應《中國企業家》稱,他強調,安踏并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新兵,從2007年到現今已有12年的歷史。對于做空,安踏的股價沒有受到影響反而不斷創新高,核心原因正是在于安踏從上市第一年起,就采用完全符合上市規定的管理機制。
“無論是對數據呈現的嚴謹性、準確度,還是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證監會規則,安踏都做到了,而且在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力求做到最好,100%符合上市管理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而在這12年以來,不論是我們發出的中報還是年報,都帶給投資者最實在的回報,資本也能用非常理性的眼光和分析來看待安踏對整個社會的貢獻。”鄭捷說。
從財報公布的數據來看,安踏本品牌與FILA的半年營收超過李寧,但安踏本品牌的增速卻在放緩。也就是說,縱使手握FILA這一王牌,安踏仍需求變。
在受訪中,鄭捷談到了安踏未來的發展計劃,并對Amer Sports現階段的收購進展做出回應。
FILA最強,本品牌最賺錢
在收購FILA前,丁世忠(安踏集團董事長兼CEO)或許從未想過這個來自意大利的休閑品牌能夠如此受矚目。從7月8日開始的半個月內,渾水連續發布了針對安踏的5份做空報告,直指“安踏體育對FILA的財務數據造假,聲稱安踏將批發商變為直營店”。
對此,安踏予以否認。在業績溝通會上,鄭捷也曾談及FILA的直營模式。“相較于安踏品牌的分銷批發模式,FILA品牌以直營運營為主。今年上半年,FILA品牌在核心重點城市全力開設大店和綜合店,在同品類品牌中銷售名列前茅。FILA品牌開的這些大店,使得高端運動時尚的理念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FILA上半年71%的超高毛利率也讓業內關注,畢竟如此高的毛利率在服裝行業極其少見,同期安踏主品牌的毛利率是42.5%,李寧是49.7%,耐克是44.7%。而從整體營收來看,FILA也首次超過李寧,成為目前國產體育用品的第二大品牌。
對于FILA的高速增長,安踏將之歸因于三點:品牌及產品的市場認知度不斷提升;零售業務的強勁表現以及實體店增加和店效提升;電子商貿的發展。按照安踏的預期,在2020年,FILA的營收規模將首次超過安踏的自有品牌,成為安踏第一大增長引擎。
為何選擇在此時公布FILA的營收數據?鄭捷曾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不存在什么回擊,FILA在我們業務占比已經超過40%,我們覺得有責任向投資者更清晰地展示。”
與渾水對FILA的質疑不同,業內大部分人士親歷了FILA的發展,FILA的高增長并非一蹴而就,在服裝分析師馬崗的回憶中,安踏與FILA品牌的磨合就長達3~4年。
2009年8月,安踏以3.25億的價格從百麗手中接過FILA在中國市場的經營權,彼時,這筆收購也曾一度被看衰。隨即,安踏從鱷魚公司挖到了姚偉雄(現任安踏集團副總裁兼時尚運動品牌CEO),希望用完全不同的團隊、思路去打造這個高端品牌。
2011年,FILA在中國市場做出戰略轉變,即品牌定位“回歸時尚”,并在產品設計、銷售渠道、供應鏈和市場營銷等環節做出相應調整,全力對標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消費人群,而從市場的回應來看,區隔安踏本品牌的“定位”也是FILA能夠成功的真正原因,即與安踏品牌形成強勢互補。
關鍵之道CEO張慶也認為,FILA的成功正是在于橫跨了“時尚”與“運動”兩大領域,哪怕是現階段,也沒有一家品牌能夠與之形成對抗。
但必須注意的是,FILA的毛利率雖高,但溢利率卻偏低,僅為29%。對此,鄭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主要是因“FILA直營模式的運營成本更高”。也就是說FILA的增速雖快,卻并不如安踏以“批發”為主的本品牌賺錢,那么安踏本品牌目前的發展如何?
從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安踏本品牌(包含安踏兒童)的營收雖然領先,但增速卻同比放緩,這也是馬崗看到安踏財報后的第一反應。且按照馬崗的分析,這樣的趨勢還會持續——即主打一二線城市的FILA增速會越來越快,聚焦二三線甚至更低線城市的安踏本品牌則會變得更慢。
“安踏畢竟是集團的品牌名稱,本品牌的發展會直接影響整體公司的形象,如何把握本品牌與收購品牌的平衡,是安踏始終需要思考的問題。”
收購Amer前的“內部動刀”
安踏內部把其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0工廠制造起家;2.0通過CCTV5+體育明星代言的營銷模式走上品牌化道路;3.0由品牌批發向品牌零售轉型,要求經銷商按照安踏標準進行零售管理,此階段的安踏于渠道庫存危機及時轉型超過了李寧;4.0階段則是多品牌發展。
在4.0階段,安踏始終希望能夠復制FILA的成功,并在后期加快了品牌并購的腳步,其中包括韓國戶外品牌KOLON、登山運動品牌Sprandi、冬季運動品牌DESCENTE以及童裝品牌Kingkow。
2019年3月,安踏的另一起并購案讓業內關注。4月,安踏集團正式宣布與眾多資方一起完成了對Amer Sports的收購,收購價格高達46億歐元。而渾水或也是因為此,選擇了在上半年集中做空安踏的,這家“中國通”有可能認為,在大價錢收購Amer后,安踏無法短期內挽救資本市場的“危機”。
但從目前安踏發布的財報來看,渾水還是低估了“丁氏家族”的財力雄厚。當然,目前安踏集團還與AmerSports在進行財務并表。
鄭捷曾告訴《中國企業家》,安踏董事會與管理層已拿出了Amer的五年發展戰略,希望能在未來逐步落地實現。“目前我們正在對Amer做細化的經營方案,Amer Sports是一個集團,旗下有包括裝備、器械、手表在內的七個不同品牌,等到合適的時機,我們也會和大家進行更詳細的報告。”
業內普遍的觀點認為,Amer Sports或并不會為集團帶來太大利潤貢獻,但此時的安踏,或已為Amer搭建了一個更加成熟的“平臺”。對于Amer的收購,安踏的確做足了準備。在本次財報發布會上,丁世忠也表示:“2019年是安踏集團的協同價值年”。如何理解協同價值?在更多人看來,應該就是“1+1大于2”的品牌融合。
在2019年4月宣布收購Amer同期,安踏集團已低調完成了組織架構的調整。目前來看,安踏集團的組織結構為:專業運動、時尚運動和戶外運動三大品牌事業群。
其中,專業運動品牌群包括安踏主品牌安踏、安踏兒童、AntapluS、Sprandi,由安踏執行董事兼銷售總裁吳永華負責;在專業品牌群中,籃球、綜訓、跑步和運動生活都會成為單獨品類的事業部門。
此外,時尚運動品牌群包括FILA、FILA兒童,其中還細分為FILA時尚運動、FILA潮流和FILA專業運動,由時任FILA大中華區總裁姚偉雄統領。而戶外運動品牌群則包括DESCENTE、KOLON戰略部以及Amer Sports,由鄭捷全權負責。
此外在三個事業群中,都有相關的設計、品牌、營銷職能。在三大事業群外,還另設銷售、采購、生產、電商四大由集團成立的獨立統籌部門,所有部門依然向丁世忠匯報。
對于安踏而言,這次的架構調整絕對是一場不小的“手術”,在安踏收購Amer Sports后,安踏旗下的品牌也將超過15個,只有更為高效的運作方式,才能使得安踏集團有效運轉。在馬崗看來,如果未來足夠長,那么雙方也會融合得非常好。
即將迎來體育大年
可以肯定的是,安踏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而除FILA外,安踏旗下的其他品牌還并不被大眾所知。財報數據顯示,除FILA與安踏本品牌外,安踏其余品牌營收為6.83億,增長36.2%。而在其收購的諸多品牌之內,創立于日本的高端冬季運動品牌DESCENTE增長翻倍。
在本次財報會上,鄭捷也透露,DESCENTE在2019年將實現盈利,有望成為集團內部又一個全年流水超過10億的品牌,而安踏也在持續加碼體育冰雪產業。
從成立之初,丁世忠就希望將安踏打造為國民運動品牌。早前,也曾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安踏內部也曾有是否應該將本品牌“市場向上”的爭議。但從目前安踏集團的決策來看,本品牌依然聚焦二、三線以及更低線的城市,但這并不代表安踏不需要進行品牌升級。
從近兩年安踏本品牌的市場動作來看,也逐漸開始“潮牌化”,湯普森系列一經發售便遭瘋搶,其中最受歡迎的“KT4聯名款”,已從999元的價格炒到了6000多元。且近期,安踏也推出了新品牌AntapluS,將客群鎖定在25~35歲的白領女性。
值得關注的是,AntapluS與高端瑜伽服裝Lululemon的品牌定位很像,且在安踏收購Amer集團的名單中,Lululemon創始人Dennis J.Wilson也是成員之一,在渾水做空期間,Dennis還認購了安踏體育0.59%的股份,算是真情流露的一個表現。
從目前安踏發布的財報來看,縱使從未受“做空事件”的太大影響,但在順利扛過做空期之后,真正的考驗才將到來,且也因為集團體量的逐漸巨大,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只會更難,安踏集團也需要不斷向市場證明,自身的發展以及價值能夠支撐目前的市值與股價,在這個過程中,能否將Amer真正融合成為關鍵。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張慶認為大環境在變好。“今年只是體育小年,安踏是中國奧運代表團的贊助商,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以及2022年的冬奧會上,會釋放更大價值。”
但更多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兩三年內,體育品牌的競爭會加劇。盡管安踏手握FILA這個王牌,但從李寧、361度、特步目前發布的財報來看,三方均已扛過了2008年的低潮。
“不僅只有安踏在做價值零售”,張慶認為,所有走出來的體育品牌都在思考如何去做零售終端的數據化,以及如何更好的去做供應鏈的快速反應。且在屢次登上時裝周的國產服裝品牌中,“李寧中國”的市場反響最好,這至少證明,李寧在一二線城市的影響力與品牌價值,安踏依然無法趕上。
一直以來,丁世忠都希望“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在收購Amer之后,安踏的國際化進程在加劇,以鄭捷為代表的核心團隊也需要面對管理難度的加大,從公司的制度到企業文化本身,安踏都需要與國際企業進行比較,且在這個過程中,各大機構的做空報告或許還會“在路上”。渾水的做空也從另一方面透露安踏內部多品牌管理、市場定位統籌時所帶來的碰撞。
至少從目前的市值來看,安踏與耐克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個差距能否因為Amer的收購加快趕上還需拭目以待。
來源:中國企業家 作者:謝蕓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