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擴張仍遇“寒冬” 己內酰胺跌跌不休如何破?
12月6日,岳陽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項目開工。始建于1989年的巴陵石化己內酰胺事業部位于岳陽市的中心城區,年產能已達30萬噸,但集成度較低、上下游規模不配套等瓶頸問題制約了其發展。為了更有效地滿足市場,湖南省、岳陽市與中石化集團、巴陵石化公司對接,決定通過搬遷新建,將己內酰胺生產規模擴能到60萬噸/年,并在產能翻番的同時減少三分之二污染物排放。
在當天的簽約儀式上,岳陽市政府與巴陵石化公司簽訂《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項目入園協議》。湖南綠色化工產業園、巴陵石化公司、中石化化工銷售公司分別與四家企業及行業協會簽約,擬在湖南綠色化工產業園內投資50億元新建年產45萬噸聚酰胺切片、30萬噸錦綸紡絲項目;投資30億元新建45萬噸聚酰胺切片、10萬噸工程塑料項目,延伸己內酰胺下游產業鏈條,通過發展下游紡絲和工程塑料產業,岳陽綠色化工產業園將形成“煉油—苯—己內酰胺—聚酰胺切片—紡絲/工程塑料”的生產基地,形成尼龍產業在岳陽地區的協同發展。
2010以來國內己內酰胺產能、產量均穩步增長,自2017年開始,國內己內酰胺企業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國內新增、擴增己內酰胺項目也逐步增多,產能呈大幅擴張之勢。2018年年底總產能達到369萬噸,己內酰胺自給率由2009年的約35.6%上升到94.6%。據統計,2019年將新增產能123萬噸,到年底我國己內酰胺產能將達477萬噸,產能將面臨過剩危機。
一體化加劇分化
目前,新投產的己內酰胺產能基本上都實現了環己酮配套,原料自給,相應成本也大幅降低,形成了環己酮-己內酰胺一體化生產,我國己內酰胺基本用于生產尼龍6(PA6),恒申、錦江、海陽等己內酰胺下游的切片、錦綸絲生產企業在積極布局向上游擴張,上下游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形成了環己酮-己內酰胺-聚合-紡絲一體化,恒申集團已經率先打通環己酮-己內酰胺-聚合-紡絲-加彈-整經-織造-染整完整產業鏈。巨頭企業高速擴張將再造上游,己內酰胺行業將面臨結構性產能過剩和競爭加劇。
價格震蕩走低
市場方面,近兩年己內酰胺價格整體運行走勢均震蕩走低,見表1。從表1可見,2019年11月己內酰胺價格走低至歷史偏低位附近。
表1 2017-2019年己內酰胺差價對比
分析原因,一年來己內酰胺產業鏈各環節經營效益均出現下降,一年內主流上游己內酰胺和民用紡絲,工業簾子布景氣程度下降,但尚能保本實現微利,而尼龍切片市場景氣度惡化并多有虧損,短纖行業繼續低迷虧損。
此外,中美貿易戰“不斷加碼”給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福建申遠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滿均表示,中美貿易戰及紡織產能轉移、汽車產量下降,導致終端消費減量,開工率下降。有專家表示:中美貿易戰的長期化與全球經濟的衰退可能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2020年一季度相關產品價格仍有下行空間。
有分析指出,2020年己內酰胺產品鏈產能將繼續增長,上下游繼續呈現橄欖型,終端產能增速明顯較慢。由于受制于國際市場及產業轉型等影響,預計終端需求僅小幅增長,不能消化上游產能增量,預計2020年己內酰胺產品鏈開工率仍呈下降趨勢。
企業該如何實現突圍?
己內酰胺的技術進步支撐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己內酰胺產業面臨的問題依然突出,資源緊缺壓力、產品研發力度亟待提升、市場競爭加劇成為掣肘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經濟環境多變、產業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己內酰胺企業該如何實現突圍?
從產業鏈各環節來看,己內酰胺的技術革新、尼龍聚合的技術升級、錦綸紡絲技術完善都是產業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未來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技術的進步,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都將推動產業的發展壯大。
未來發展建議
01 | 隨著新建及擴建己內酰胺生產裝置產能的釋放,競爭會更為激烈。已建成投產的生產企業應加大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對于計劃新建或擴建的企業應慎重加入市場競爭,要先綜合考慮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分析各項因素和行業風險。
02 | 我國生產的己內酰胺產品檔次不高,主要集中應用于服裝領域,用于工程塑料和薄膜領域的比例太小,只占聚己內酰胺切片的20%,而世界平均水平都在42%,是我國的兩倍多,美國、西歐、日本等國的己內酰胺在工程塑料和薄膜領域的消費占比更是高達50%以上。隨著汽車、高鐵行業的飛速發展,用于該領域的工程塑料消費量將有大幅度增長。今后應增強己內酰胺的品質,擴大其在高端領域的應用比例。
03 | 在地毯應用領域,己內酰胺面臨著新型纖維的競爭,PTT纖維具有較好的彈性、柔軟性、蓬松性、抗污性,能夠在常溫下進行染色,用于地毯工業能夠兼具尼龍、腈綸、滌綸的優點,這種替代趨勢需要引起己內酰胺行業的關注。
04 | 伴隨著我國己內酰胺生產裝置的不斷擴建及新建,己內酰胺產能將過剩,加之替代品出現的嚴峻形勢,拓寬己內酰胺下游需求領域、使下游產品多元化已迫在眉睫。
市場的機遇始終與挑戰同行。未來已來,只有應用前沿技術,洞察市場趨勢,踐行可持續發展,才能在產業的風口上飛得更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