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紡城人 | 服裝定制師傅:一把剪刀一塊布,用心裁出錦繡華裳
說起服裝定制,不少人腦海里浮現的是高端奢華、款式精美、價格昂貴等代名詞,感覺遙不可及。殊不知,在柯橋,面向大眾市場的服裝定制早已悄然興起。為此,記者實地走訪了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采購中心三樓的紡織品零售區,去深入了解服裝定制師傅是如何用精湛的手藝讓“服裝定制”在柯橋風靡起來。
走出電梯后,記者在三樓四區的“智能小裁縫”門口發現,正好有一位服裝定制師傅在裁剪臺上專心地打衣服版樣。只見她一手拿著畫粉片,一手拿著市尺,熟練地在一塊光滑亮澤的面料上畫出衣服的雛形。
這位服裝定制師傅名叫黃新蘭,湖北人,今年46歲了,在柯橋從事服裝定制行業已經24年了。
黃新蘭告訴記者,她的母親是一名裁縫,耳濡目染之下,便對服裝這個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96年從老家來到柯橋后,她先去了服裝廠做工,打樣、裁剪、縫紉、制版、檢驗……什么活都干,憑借著對服裝的熱愛和吃苦耐勞的本性,手藝日益增進,這也為她后來的職業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離開服裝廠后,她便走上了服裝定制之路。最初的門店并未設在市場,而是離家附近的一個鎮上。但由于常常跑去市場找面料,與市場的人越來越熟絡,便索性在市場扎根發展。
在黃新蘭的店鋪內,掛滿了款式別致、色彩艷麗的中高端服裝,據她介紹,店內大部分是客戶定制的成衣,有些客戶還未拿貨就又下單了,其他剩下的就是一些樣衣,供客戶挑選。眼下正是旺季,黃新蘭每日都要忙于選料、設計、裁剪、縫制、整燙等工序,因此在排單上不得不拉長定做周期。據她透露,目前,定制一件普通服裝需要20天左右,如果對款式和做工要求更高,起碼得等一個月。
“以前的顧客定做的衣服簡單,量過尺寸之后可以直接裁剪。現在更多的追求個性化、時尚化,相對比較復雜,需要先打板再裁剪,這種費些時間。” 據黃新蘭介紹,她的客戶主要以女性消費群體為主,所以在選款、設計方面,會更注重流行趨勢,大部分來店咨詢下單的客戶比較在意時尚化的效果呈現。“我會針對顧客的發型、膚色、身材、氣質和職業、穿著場合設計適合顧客的時裝和穿著效果,給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黃新蘭補充道。
“老板娘,你看看我這塊面料做連衣裙好還是套裝好?”正說著,一位老顧客上門來定制服裝。黃新蘭立馬放下手里的活,與客戶進行溝通。確定好設計風格后,這位老顧客滿意地告訴記者,她是在杭州大廈認識黃新蘭的,5年來,從冬裝到夏裝,一直在她這里定制服裝。自從黃新蘭搬回西市場(現名為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采購中心)后,她也就跟著來到這里,發現如今市場的面料品質優良、品種豐富,更甚從前。
今年3月,中國輕紡城國際面料采購中心(原中國輕紡城西市場)在改造升級后迎來了鳳凰涅槃新生。之前因拆遷而各謀發展的服裝定制師傅們都聞訊而歸。“除了個別不再做這行之外,幾乎都回來了。”從黃新蘭的話語中,記者感受到這些服裝定制師傅的回歸,不光是因為市場知名度高、地理位置卓越、設施規劃齊全、環境嶄新優美等因素,更多是一種不忘初心的情懷。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一種時尚、考究的生活方式,這也促使中國輕紡城向著“開放、時尚、智慧、高端”進化提升。“以前市場里的面料無論是視覺還是手感,各個方面都比不上現在的面料。有些客戶的面料甚至是從外地采購而來,現在不同了,市場隨便一轉就能找到滿意的花型和質感。這也讓我們的服裝定制從平民化走向高端化。”正如黃新蘭所言,市場與商戶兩者共生共榮,只有通過以商貿帶市場、以市場促商貿的雙向促進,才能推動紡城有力前行。
像黃新蘭這樣樸實勤奮又專業敬業的服裝定制師傅,在紡城還有很多。他們用開拓創新與堅守付出換來了中國輕紡城的崛起與壯大。全球紡織網報道團隊將用鏡頭留住這些最美紡城人的歲月,用文字寫下他們的故事,讓“紡城人的精神”得到最好的詮釋與延續。
(圖、文/ 張燕 )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