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所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三年考:海南白沙縣橡膠棄割率降至10%
橡膠期貨如何影響現貨價格?
面對這么深奧的專業問題,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村民陸邦郎既不關心、也“搞不清楚”。但聽起來“高大上”的橡膠期貨確實與他實實在在發生了關聯。
2018年,海南保亭啟動上期所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對當地貧困戶全覆蓋。該項目按照海南省天然橡膠實際生產成本,設定保險保障價格,按照期貨市場價格核算價差,補償農戶。就在當年,保亭縣“脫貧摘帽”。
2020年9月3日,保亭縣的“山溝溝”里,膠農陸邦郎凌晨早起完成了一天的割膠任務,共計收割25.584公斤膠水,賣得255.84元。
當日,橡膠主力期貨價格為12600元/噸,跌幅1.83%。要是放在往常,橡膠期貨價格的下跌,會直接影響陸邦郎的膠水收入。但在這一天,他在獲得膠水收入的同時,還額外獲得81.75元的補償,對貧困戶陸邦郎來說,這是筆不大不小的收入。
同樣實施“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的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已于2019年——精準扶貧項目運行的第3個年頭——實現“脫貧摘帽”。
2020年是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上期所“保險+期貨”項目在海南扶貧工作中作用如何?有何亮點?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貧困戶收入?
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于近日實地考察了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白沙黎族自治縣。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的海膠集團,工人正在對膠水進行粗加工。視覺中國
金融精準扶貧新探索
在保亭縣,橡膠產業是當地膠農收入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一些貧困戶膠農的主要收入來源。但近十年以來,橡膠價格“不斷波動下跌”,嚴重影響膠農的生產積極性和經濟收入,橡膠“棄管”“棄割”等現象凸顯,橡膠產量有所下降,橡膠產業發展面臨挑戰。
“割膠很辛苦,凌晨兩三點就要爬起來割,等到七八點再去收膠水。而且橡膠收割對天氣也有要求,一年的收入很有限。相比前幾年,膠水價格又下降了非常多。”說起割膠收入,保亭縣膠農鄭海康對記者感嘆。
不過,在“保險+期貨”項目的幫助下,鄭海康有了保底收入。“今天這個收成還是可以的,今天干膠價格是10.03塊/公斤,有保底15塊錢(/公斤)。”
鄭海康口中的“保底”,就是因為參加了上期所聯合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合作的“保險+期貨”項目。
太保財險海南分公司農險事業部副總經理荊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該項目先由上期所出錢,幫膠農從保險公司購買橡膠保險;保險公司用這些錢向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橡膠的看跌期權。一旦橡膠價格出現下跌,保險公司需要賠付膠農,賠付的這筆錢,實際上是保險公司購買看跌期權獲得的利潤。最終,“保險+期貨”形成了一個閉環,為膠農提供了規避市場價格風險的途徑,尤其是能夠精準幫扶那些對市場波動的承受能力較為有限的貧困膠農。
一端是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膠農,另一端是看似高深莫測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上海期貨交易所通過上述項目為二者找到了一個最大交集,讓膠農也能享受到金融產品的紅利。
該產品運行原理究竟如何?農戶的理解其實沒有那么深,或者說,這并不重要。“可以理解為保險公司再保險:農戶承保之后,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再將風險轉移到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再根據市場行情進行判斷,在場內市場進行對沖,整個過程更偏向于一種管理的概念。”中信期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
“和農戶打交道更多的是保險公司,包括當地村干部,他們在向農戶推廣這個項目中花費了很多心血,專業的操作則由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在進行。”該負責人表示。
在各方協作下,該項目運行順利,受益的農戶越來越多。2019年,保亭橡膠“保險+期貨”項目獲批資金提升至540萬元,參保農戶7382戶(比上一年增加3000戶),其中貧困戶2674戶。膠農紛紛表示對項目的認可和歡迎,并表示了希望延長項目保障時間的強烈意愿。
2020年保亭橡膠“保險+期貨”項目獲批資金進一步提升至760萬元,參保人數也進一步提升到8782戶,其中貧困戶2877戶。截至2020年7月31日,該項目賠付金額已達420萬元左右(含未決)。
天然橡膠“保險+期貨”扶貧示范價值
2016-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五次提出“擴大‘保險+期貨’試點”。2018年7—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以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提高農業風險保障能力的要求。
2020年,我國迎來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這一關鍵時點上,上期所在保亭、白沙縣開展的“保險+期貨”項目有了特別的意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為了提高農戶的割膠積極性,太保e農險平臺專項開發的“價易賠”系統,與海膠收膠系統即時數據交互,為膠農提供承保、理賠、賠款支付、日售膠量、保險指定收膠網點導航、期貨價格等各類信息實時查詢服務,并為政府提供膠農分戶種植、保險運營監督等管理功能。
“只要割膠就能有錢,現在每天都能看到收益,知道割一刀就補多少,心里更開心了。政策好,補助也好。”陸邦郎拿著手機,指著每天的收入笑著說。
“保險賠付按照膠農每日實際售膠量核算賠款,膠農只有生產售膠才能獲得賠付,鼓勵膠農生產,引導膠農生產積極性,規避了‘救濟式扶貧’問題。”荊陽說。
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保險+期貨”項目同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白沙縣橡膠種植面積居海南省第二,橡膠產業更是當地經濟不可或缺的支柱性產業,橡膠保價對穩定農戶收入更為重要。
白沙縣牙叉鎮村民符桂芳擁有7畝多的橡膠林,正是這片橡膠林,養活了符桂芳一家三口,并將兩個兒子順利供上大學。
辛苦的勞作僅能基本維持生活,符桂芳擁有7畝多橡膠林,一年收入約1萬余元。說起同時負擔兩個兒子上學的那兩年,符桂芳直搖頭:“困難,要維系生活,凌晨起來割膠一直到五六點。”其于2019年加入“保險+期貨”項目,雖然增收數目不多,但符桂芳甚至記住了一分一厘:“去年增收313.6元。”
通過“保險+期貨”項目,白沙縣膠農割膠的積極性也在顯著提高。白沙縣打安鎮在實施該項目后,膠農主動學習新技術規范膠園管理,產量由2018年畝產60公斤提升至2019年畝產70公斤。
據不完全統計,項目覆蓋白沙縣膠農22747戶,橡膠棄割率已從2017年的45%降至2018年的30%。隨著橡膠保險持續推廣,棄割率進一步下降,最新數據顯示,白沙縣的橡膠棄割率已降到10%左右。
“實踐證明,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創新項目的開展,保障了我縣膠農的收入,直接助力了脫貧攻堅,也回答了在脫貧攻堅中,如何扶的路徑及如何發揮多層次的問題。”白沙縣橡膠辦主任羅銳說,“最直接的成效是,保費增加的同時,農民的割膠意愿進一步上升。以后還將進一步擴大項目覆蓋范圍。”
不僅僅是保亭縣和白沙縣,上期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模式還將持續鋪開深化,探索建立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運行機制,幫助貧困膠農穩定脫貧的同時,也更好地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