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謝幕,中喬登場:球星邁克爾·喬丹訴“喬丹體育”案終審塵埃落定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 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喬丹體育”)1月12日變更名稱,更名為中喬體育股份有限公司。
經過與美職籃球星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數年的“喬丹”商標爭奪權后,2020年12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邁克爾·喬丹訴喬丹體育、百仞貿易公司姓名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宣判,判決喬丹體育停止使用其企業名稱中的“喬丹”商號,并停止使用涉及“喬丹”的商標。
因使用“喬丹”惹官司纏身9年
誕生于福建晉江的喬丹體育,前身是 1984年成立的“福建省晉江陳埭溪邊日用品二廠”, 2000年改名為“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將“喬丹”作為企業字號。從 1997年開始,喬丹體育先后注冊了一系列關于“喬丹”的商標,類別涉及 服裝鞋帽、健身器材、皮革皮具、廣告銷售等。
此后,喬丹體育業績快速增長,尤其是在 2003年,其經營業績增長了 600%。而當時的美職籃球星邁克爾·喬丹,也正在賽場上紅極一時,同時也是我國很多年輕人的偶像。
實際上,喬丹體育的企業名稱一直飽受爭議。
零點調查公司曾經在2012年完成了兩份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 當時購買過喬丹體育品牌產品的受訪者中,分別有93.5%、78.1%的受訪者認為,邁克爾·喬丹與“喬丹體育”有關,其中,認為邁克爾·喬丹是喬丹體育“代言人”的受訪者最多。
靠著“打擦邊球”的方式,當時的喬丹體育風頭強勁,并于2011年首次提出上市申請。
然而,就在上市的前夕, 2012年,美職籃著名球星“飛人”邁克爾·喬丹向我國相關主管部門及司法機構提出投訴及訴訟。直到這時候,很多消費者才恍然大悟,原來“喬丹體育”和球星邁克爾·喬丹本人一點關系都沒有。
2012年,邁克爾·喬丹向中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提出要求撤銷喬丹體育的78個相關注冊商標,申請被駁回后,便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同年,邁克爾·喬丹又將喬丹體育告上法庭,指控喬丹體育侵害其姓名權。
但2014年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及2015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皆因邁克爾·喬丹要求撤銷喬丹體育的爭議商標的上訴理由依據不足,判定邁克爾·喬丹敗訴。
2015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對喬丹體育系列案件進行再審審查。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終審判決,撤銷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此前的判決,撤銷“喬丹及圖”商標爭議裁定。最后,才有了2020年12月30日上海二中院的最終判決結果。
而喬丹體育在曠日持久、跌宕起伏的訴訟官司期間,上市之路也因此而擱淺。
“打擦邊球”存在惹禍上身風險
實際上,受時代和當時的經濟環境影響,在過去幾十年里,不少服裝品牌都采用過和喬丹體育類似的“傍明星”或者“傍名牌”的做法,比如 “阿迪王”、“紐巴倫”、“華倫天奴”等,這些靠走捷徑的品牌在一定時期內確實收獲了不少時代紅利。
此外,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除了“傍明星”,當時的丁國雄家族決定選擇“喬丹”,可能還有一個原因。當時,我國體育品牌的“老大”,是成立于1991年的“李寧”,由當年我國著名的運動員李寧創辦、命名。此外,相比其他晉江運動品牌,比如 安踏、貴人鳥、鴻星爾克等,“喬丹”的名字顯然更加響亮。
那個時代的體育品牌,大都在絞盡腦汁地擴大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1999年,安踏創始人丁世忠投入不菲資金,簽下乒乓球世界冠軍孔令輝,并在央視投放廣告,首度開啟“體育明星+央視廣告”的營銷模式,引得一批晉江品牌競相模仿。而特步與德爾惠也先后簽約謝霆鋒、周杰倫。
讓品牌名字被消費者記住,這是晉江運動品牌在理念萌芽之初最大的訴求,喬丹體育自然也不會例外。
公開資料顯示, 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5月18日,為了打響品牌,喬丹體育在廣告費用、贊助體育和公益事業上共投入月5317萬元。到了2010年,喬丹體育在央視一年的廣告投入就達到近7000萬元。
而這一時期,喬丹體育的經營業績也正如日中天。 2011年喬丹體育公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08年~2010年,公司的營收分別是11.58億元、23.16億元和29.27億元。
也許是在與邁克爾·喬丹的前幾次“交鋒”中,喬丹體育并沒有輸得這么徹底,但是,不能不承認的是,在經過這次影響范圍較廣的商標侵權案敗訴后,喬丹體育的被迫改名對于品牌的發展將會產生不小的沖擊。 一方面,消費者對于曾有過“傍名牌”行為的品牌印象會大打折扣,消費欲望有可能會降低;另一方面,品牌則要花很長時間和大量精力去重新培養消費者的認知,這一過程可能會漫長且艱難。
改名后何去何從有待市場考驗
還有一點需要關注的是,給喬丹體育帶來“麻煩”的,不僅僅是球星邁克爾·喬丹本人,還有其背后的耐克旗下子品牌Air Jordan。
早在1984年,邁克爾·喬丹還是NBA新星時,耐克就慧眼識珠,為其打造了“Air Jordan”專屬戰靴。1997年,Air Jordan品牌從耐克獨立出來,并逐漸成為耐克重要的子品牌之一。如今,AJ已經成為我國年輕人追捧的“神鞋”。在潮流購物APP上,一雙AJ1曾經被炒到了6萬多元。巧合的是,邁克爾·喬丹與喬丹體育打官司的這幾年,也恰是Air Jordan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時期。
如今, 核心品牌商標受到重創,不僅讓喬丹體育的品牌形象受損,還令喬丹體育歷時9年的上市計劃將再度成謎。而在喬丹體育陷入商標糾紛的這段時間內,安踏、特步、361°等國產運動品牌母公司相繼上市,無疑讓喬丹體育更加被動。
以同位于晉江的安踏為例,該公司通過一路“買買買”,多次收購,把 FILA、始祖鳥母公司等收入囊中,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多品牌戰略,從晉江的安踏,變成了世界的安踏。 2020年上半年,安踏公司實現營收147億元。此外, 李寧也靠著“中國李寧”華麗轉身,在運動潮牌界站穩腳跟,2020年上半年營收達到62億元。
相比之下,沒有資本市場加持,喬丹體育的業績增長比較有限,可謂是“中規中矩”。 相較于同期的安踏、李寧、特步等同品類品牌,喬丹體育的發展顯得有些落后了。而喬丹體育近年來僅有的一次大動作,是2020年斥資4.43億元,收購運動品牌茵寶(Umbro)在中國的知識產權和經營權。
或許是預料到了官司結果,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喬丹體育官方網店還是線下實體店,都已開啟了“去喬丹化”進程,相關圖形商標的適用范圍明顯被弱化。在喬丹體育官網上,產品宣傳都是以產品名稱、品牌形象等為主。
業內人士認為, 如今的中喬體育,“去喬丹化”是重塑品牌的第一步,但能否成功,一切尚未可知。前有飛人邁克爾·喬丹堵截,后有耐克的Air Jordan追趕,再加之國內運動品牌鏖戰正酣,改名后的喬丹體育畢竟還需要繼續走下去,至于日子究竟過得如何,個中滋味只能是品牌自己去體會。
至此又突然想起,喬丹體育更名之后,已經在國內頗有影響力的 “喬丹杯”中國運動裝備設計大賽,會不會繼續辦下去?抑或是也改名呢?畢竟這個大賽已經舉辦了十幾屆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