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ck0wi"><source id="ck0wi"></source></abbr>
    <li id="ck0wi"></li>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button id="ck0wi"><input id="ck0wi"></input></button>
  • <abbr id="ck0wi"></abbr>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
  • 政府不能放任不管“信息時代”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后果

    自媒體 任奧全球推 2019/5/2 15:43:13

      政府不能放任不管“信息時代”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后果

      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如果政府放任不管,技術專家們宣揚的那種信息范式很可能帶來市場扭曲。



      數字經濟的支持者長期辯稱,促進繁榮的最佳途徑是加快社會向信息時代轉型。我們提供、分享、訪問和處理的數據越多,對我們所有人就越好。按照這種理論,我們在知情基礎上作出的市場決定,將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和更多的消費者賦權。

      但我們不應忘卻信息就是力量的箴言。還不應忘記的一個事實是:信息與知識并非一回事。在推動信息經濟的過程中,急于確立市場支配地位的技術專家和企業家,或許忽略了過去50多年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結果將對我們所有人集體不利。讓這種情況特別令人擔憂的是,根據如今已站穩腳跟的一套理論,更多的信息不一定會產生更多競爭或社會福利。

      借助對信息經濟學數十年的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稱,技術專家宣揚的那種信息范式——如果政府放任不管——可能帶來某種市場扭曲,從長遠看將會制約福利創造和創新。

      他的主張最根本的是這樣一個理解:完美的信息本身是無法實現的。的確,或許只有在一個徹底消除隱私的社會,或者在一個所有人都分享單一、集體的意識的社會——就像《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博格人(Borg)——完美的信息才有可能。然而,“完美競爭”這個理想狀態只能在一個完美信息已經存在的世界才能實現。正如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所表明的,這樣的狀態天生就容易崩潰。為了牟利而隱藏、扣住數據的動機(連同不愿意在無利可圖的數據檢索上繼續支出的因素)變得太強烈。信息不對稱總會重新確立自己的存在。

      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述,這一現象在金融市場中體現得最充分,金融市場以追求創新而聞名,理由是提高效率。在現實中,增加的復雜性往往強化信息不對稱,進而帶來利潤。他說:“許多金融交易的設計宗旨似乎就是增加復雜性以及相關聯的市場力量,而非解決社會問題。”

      日用消費品行業也展示了這些不利影響。消費者或許會認為,借助評價、評級和證言,他們獲得產品和服務信息的渠道從未如此暢通。但是,缺乏時間對這些信息的可靠性進行研究、評估或驗證意味著,消費者可能實際上并未獲得力量。

      消費者越是依靠第三方代表他們過濾、分類或分級這些信息——我們信任他們以便節省自己的時間——信息不對稱呈現的規模就越大。信息經濟學決定了,此類第三方——最明顯的例子是谷歌(Google)和Facebook——只有在他們可以利用產生的信息優勢獲利的情況下,才有動機幫助我們梳理各個選項。這可能意味著利用這一信息優勢來對付他們自己的客戶,試圖從每個人的盈余中為自己掘取更多。

      此類第三方當前的主導地位尤其有害的,不僅是他們傾向于建立網絡壟斷,還在于他們對雄心勃勃的對手帶來的競爭性顛覆的獨特抵制。斯蒂格利茨認為,他們得益于訪問海量數據的特權,這種訪問特權是不容易復制的。

      唯一的糾正措施是,在數據帶給個人的回報遠超對社會的回報時,依靠政府進行干預。這意味著需要更多(而非更少)類似歐盟反壟斷機構出臺的那類監管干預措施。

    條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