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贏CPI 部分理財產品坐地起價
居高不下的CPI數據,正成為銀行理財產品,其到期后的最終收益率跑贏了CPI。也因此,部分收益率較高且風險相對較小的“銀行系”理財產品,成為不少投資者的“新寵”。
普益財富最新監測的數據顯示,上周共有279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這279款產品中有213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且實現了最高預期收益率,有66款產品未公布到期收益率。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到期產品中,有部分產品的最高到期收益率達到了年化5.5%,已經“戰勝”了CPI的漲幅。如中國銀行此前發行的一款信貸類理財產品——“中銀智富”1007期,這一款產品屬于私人銀行理財產品,實現了到期5.5%的最高預期收益率。此外,民生銀行發行的1款銀信理財合作產品——“非凡資產管理(增利型)”理財產品第088期D18(尊享春天精選),也獲得了到期5.5%的較高收益率。
事實上,近期隨著央行加息次數的增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正呈現“水漲船高”之勢。普益財富此前的統計顯示,在3月份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達5.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計53款,其中,收益率超過5.4%的共有28款。
{page_break}
當然,隨著收益率的攀升,這些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也在不斷提高。原先5萬元起步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悄然提高了門檻——盡管仍有一些產品還是設立為5萬元的投資門檻,但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短期產品)都已經變成10萬元起售。而且,面對不同的投資金額,相關的收益率情況也不一樣。投資者老王不久前在某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購買了投資期限為21天的理財產品,50萬元的投資金額,收益率為4.2%。“但這個收益率可是和資金額緊密相關的。我當時咨詢的時候,理財經理告訴我,如果購買20萬元的產品,投資收益率就只有3.8%。”可見對于期限相同的產品,資金量大的收益更高。
對于目前市場上流行短期甚至超短期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專家分析指出,這主要是由于加息預期不減,投資者為了讓資金獲得較高的收益,且不錯過下一次加息的“利好”,故而在眼下更傾向于投資短期產品。
不過,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對于市場上已經漸趨主流的短期產品而言,并非適合所有的人。“那些有大量閑置資金的投資者,由于資金量大,所以可獲得較為可觀的收益。”但這些產品,盡管在說明書上標明的“預期收益率”頗高,但也并非完全“安全”。如前文中部分可以獲得較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其投資標的中有部分是涉及到信托計劃等投資方向的,而此前,監管部門已經明確規定,銀行發行的信貸類產品不再“保本”。故而對于那些保守的投資者來說,雖然屬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但在投資前也必須看清楚相關條例,收益高的產品若不能保本,還是需要適當規避相關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