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年關用工荒:用工缺口15% 識字工人就能進500強企業
臨近春節只有一個多月了。
東莞當地多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前后,珠三角一帶中小企業都面臨招工難的困境,今年尤其嚴重。
“雖然現在珠三角一帶企業將工資一再上調,但前來應聘的工人還是越來越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東莞市瀛環服裝廠王經理語氣中難掩失望。
12月1日,珠海最大的外資企業偉創力打出“大量招募35歲至50歲的識字工人”的招聘廣告。識字就能進世界500強企業,門檻低得令人深思。記者在東莞一些有名的工業園調查中發現,同樣的招聘廣告到處都是。
用工缺口15%
在常平鎮土塘工業園,一家名為航天電子廠的企業打出顯眼的廣告:誠聘大量女普工,底薪1300元/月,包食宿。月工資綜合:2200—2800元/月,全勤獎100元/月。一家名為兆發廠大量招聘男工,18—45歲,待遇1600—2000元/月,糧期準。在常平中心城區廣告牌上,大和電子招聘男女普工,月工資3500元左右。
即使在街區、廠區墻上,都貼著醒目的招聘廣告。
在常平公交車上的電子顯示屏上,記者看到多家公司的招聘廣告,如一家廣瀨電機誠聘作業員,2600元/月。
常平創一勞務派遣公司王經理告訴記者,因公司發展需要,大量招聘男女普工。年齡:16—45歲,主要安排在東莞市及周邊地區各大、中型企業,包括電子、五金、塑膠、家具等等,月工資2000—3500元。
王經理還遞給記者一張名片,名片上寫著“憑此卡正月十五之前來公司可報銷來莞車費并獎勵500元現金……一個月可借支600元。”
“節后大量缺工,40歲以下即可,不需任何技術。臨時工月工資都在2000元以上。”王經理說。
記者正向王經理了解情況時,一個瘦瘦小小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前來應聘臨時工。簡單交談幾句話,這名男子被通知可以上崗,月工資2000元。
在長安鎮振安科技園門口,記者被幾名工作人員介紹進招聘中心應聘。記者遂以求職的名義應聘生產主管一職,一家名為佳靈通電子公司的招聘主管向記者簡單了解情況后,遞給記者一張應聘表,表示經領導面試后即可上崗,生產主管3500元/月。
同樣在振安科技工業園,記者看到多家企業都打出招聘廣告:世雅電子科技(東莞)有限公司大量招聘女普工,月綜合工資2000—2400元。日資企業京都電工(東莞)有限公司大批量招聘女作業員,“歡迎廣大老員工介紹女性親友入職。”
“本廠常年招收普工”的招聘廣告隨處可見。
一家電子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少,目前工廠普遍用工缺口在15%左右。
漲薪成本加重企業負擔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新一代農民工不同訴求也加劇了“用工荒”。 作為以80后、90后為主的第二代農民工,其文化程度、工作生活觀念與第一代明顯不同,尤其是現在網絡信息發達,新觀念層出不窮,因為待遇差別而跳槽成為常態,以前那種為了外出掙錢養家糊口不在乎身體、污染、拼命干的觀念已成為歷史。相反,娛樂,追求文化消費的觀念占據主流,為此很多工廠通過增加工廠內娛樂設施等方式,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上述世雅電子科技(東莞)有限公司打出的招聘廣告中注明:公司設有籃球廠、羽毛球廠、圖書室、電視房、娛樂室。
另外,東莞市人力資源部門監測發現,企業招工難主要集中在普工。調查發現,國家多年扶持“三農”,且隨著農村、小城鎮經濟崛起,我國廣大內陸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相比之下,廣東沿海一帶工資待遇與內地相比并沒有高出多少,生活成本卻高出不少,這樣導致一大批早期農民工干脆選擇在家門口工作。
為了留住員工,企業不得不一再加薪。
王經理告訴記者,以臨時工為例,去年每小時5元,今年達到每小時8元。
除了招工難,如何消化漲薪成本,則是擺在制造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東莞企業經營成本平均上升11.4%。經營成本上升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其中原材料成本上漲14%,工資成本上漲14.5%。在企業經營成本構成中,原材料成本平均占64.4%,工資成本平均占14.9%,兩者占總成本近八成。
東莞洪盛服裝企業的董經理告訴記者,2008年之前,企業人力成本占總成本7%不到,但現在已經占到近20%,企業利潤被嚴重壓縮,中小企業不堪重負。
而五金行業的凈利潤率已從2008年之前的10%—15%被壓縮到現在5%左右,而一些機械化程度不高的企業大多已經倒閉。
產業轉移的兩難困境
“從我們調研的浙江沿海以及深圳、東莞等的外貿加工企業的經營情況來看,我們將中小企業遭遇的困境分為成本、融資、市場三個方面。”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對記者表示,“其一綜合成本波動風險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增加,今年中期生產資料價格猛漲,人員用工成本大幅提升,部分中小企業利潤率從10%降至2%;其二融資壓力逐漸影響企業擴展能力,由于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部分企業信貸壓力大幅提高,企業資金鏈壓力極大;其三市場縮減帶來的訂單壓力,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的企業大多以外貿加工企業為主,歐美債務危機、人民幣升值壓力逐漸影響到對外出口的企業利潤。”
在出口市場形勢嚴峻、成本壓力的現實面前,一些制造企業開始把生產基地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另一部分則向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以緩沖企業運營成本和招工壓力。
一家服裝公司總經理李明正籌劃去到江西和湖北分別開廠,據他介紹,當年跟他一起創業的老板們從前年開始就陸陸續續地到內地開設工廠。“企業將工廠從東莞搬到內地,除了土地價格便宜,重要的是可以招到工人。”
然而,據記者了解,“外遷”“內遷”并非易事。首先是高額搬遷費,對大多數利潤微薄的加工制造企業來說,廠房、土地都是長年租約,搬走損失很大。其次,做到完全搬遷比較困難,因為內地雖然發展很快,但產業鏈配套并不完善,這樣就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雖然說有很多關于企業內遷的消息,但據我了解,目前一些中小企業仍將總部保留在沿海,而只是將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轉到內地生產。”一家女鞋制造企業向記者表示,因為制鞋所需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等都需要從沿海省份采購,一下子難以形成完整產業鏈,即使轉移出去短期內也很難見到成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