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服裝產業壓力還須科技破解
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亟待開掘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孫瑞哲孫瑞哲指出,我國紡織工業首先面臨市場需求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從國際需求來看,去年全年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3.32%,消除了業界對負增長的擔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8月,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但在美國、歐盟、日本三大傳統主要出口市場份額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柬埔寨、越南等周邊一些國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成本比較優勢,迅速進入這些市場,擠占了我國的份額。令人欣慰的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其他市場有所發展,這一變化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形成倒逼機制,亟須在穩固傳統主要市場份額的同時開發新市場。
擴大內需市場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孫瑞哲提出幾個亟須關注的重要現象:一是目前服裝衣著類零售額的增速低于社會消費品增速;二是網絡購物風起云涌,2012年全社會的網上銷售總額突破13000億元,其中紡織服裝類突破3000億元,占全部網上銷售的24.45%,今后這種趨勢還會繼續擴大;三是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擴大,1980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支出的差距是3.05倍,2012年差距擴大到4.6倍,這對紡織行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亟須提高
在資源方面,棉花問題攪動了整個行業。在孫瑞哲看來,其中有政策效應,同時也反映出產業發展對上游資源的依賴度問題。
“棉花問題已然嚴重,今后有可能暴露出的另一個問題會更加嚴重,危及產業安全。”孫瑞哲解釋道,去年我國滌綸生產總量突破3000萬噸,占全國纖維加工總量的67%,占全部化纖產量的80%。顯然,滌綸生產一旦出現問題,破壞性會大于棉花。滌綸的主要生產原料為PX,2012年,我國PX產能僅775萬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今年或將超過50%。到2015年,我國對PX的需求將達2200萬噸,如果格局仍無改變,我國滌綸產業命脈將把握在他人手中,勢必對產業造成比棉花更強烈的沖擊。
在環境方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紡織行業廢水排放和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已經名列全國第三,對紡織行業造成極大壓力,2011年,紡織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比2010年提高1.83%。由于采集數范圍擴大,企業數量增加,致使雖然單位增加值下降了,但是絕對值逐年提高,減排任務更加嚴峻和緊迫。
行業企業應如何應對資源環境挑戰?孫瑞哲說,有不少致力于“走出去”的紡織企業為業內提供了成功范例。一種是在要素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尋求低成本地區,如柬埔寨、孟加拉、越南等;另一種是尋求資源,如如意科技集團在澳大利亞收購了950平方公里土地用于種植棉花,富麗達集團在加拿大收購漿粕企業。他強調,通過產業鏈向上延伸來維護產業安全性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保持政策穩定至關重要
紡織行業是市場經濟特色明顯的行業,從資本構成來說96%以上是民營和海外資本。作為較早納入市場機制的行業,紡織行業的政策效應也體現得比較充分,保持政策穩定十分重要。
再看整個產業特色,我國紡織行業擁有從纖維生產、紡織加工到服裝成品的完整產業鏈,“長周期如何應對快時尚”成為一大挑戰。如何保持長產業鏈健康平穩有序的運行?孫瑞哲強調,我們要關注整個產業鏈的集成創新和互動,以及對終端市場的導向問題。
與此同時,行業發展還面臨著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比如人口紅利的消失。孫瑞哲補充道,中國競爭力的保持有賴于這些年的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產業效率,不容樂觀的是,今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將突破2億,到2025年將突破3億,成為全球老齡化國家,勞動力資源從原來的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同時新生代農村勞動力不愿意進入制造業,這使得如何通過勞動生產率提升和創新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成為一個迫切的話題。
面對眾多的挑戰和壓力,行業怎樣才能突圍繼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答案可以有很多,但追本溯源離不開科技創新。孫瑞哲表示,從2011年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著力打造紡織學術年會,推出學術帶頭人,其目的就在于推動行業創新,讓科技創新在業內蔚然成風,成為真正的驅動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