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原單造假嚴重 賣店泥沙俱下近8成售假
萬元奢侈品原單價僅千元
消費者王女士日前向媒體透露,自己的一位海外留學的朋友最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做起了奢侈品原單的生意,因為這位朋友家里的親戚關系,可以從香港、澳門的奢侈品制造工廠拿到“原單貨”。以Prada(普拉達)品牌的包袋為例,一個原價過萬元的藍色殺手包,他從工廠拿到的“原版皮”包,價格不到4000元。而服裝則更便宜,一件專柜價格將近兩萬元的miumiu(繆繆)品牌風衣,從香港拿到的工廠“原單貨”價格不到2000元。與專柜貨品相對比,其外面的羊毛面料、內襯的真絲里料均一樣考究且做工上乘,僅有少數幾處縫線有微小瑕疵,并且不會在衣領處縫上品牌領標。
在第三方網購平臺上,奢侈品原單生意也隨處可見。登錄淘寶網搜索“miumiu外套原單”共搜索到247件商品,其原單價格從200-2000多元不等。為了規避侵權風險,商品名稱都與奢侈品品牌的英文字母有細微差別,但令“明眼人”可以明顯辨認是出自哪個品牌。
“因為真正的原單貨標價較高,不會低于1000元,因此敢在網購平臺直接下訂單的消費者并不多,多數顧客均是來自私下的朋友和老主顧,網店更像個展示貨品的主頁。”一位原單貨源豐富的代購店主表示。
至于原單商品是如何進入市場的,價格為何如此低廉,有媒體記者致電商務部中小企業外貿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后被告知:“原單,是目前在外貿商品實操層面衍生出的多種不同的解讀。”
按照市場層面的理解,最為上品的原單貨,是制造工廠按照客戶標準下單生產后余下的少部分貨品。這種原單貨的面輔料均為品牌客戶所提供,稱為“客供料”,因實際生產數量比品牌商客戶的訂單數量多而被剩下來。其生產工藝也受到品牌方的嚴密把控,產品品質是達到品牌商的標準,幾乎與正常專柜銷售渠道的正品“零差別”。
多數摻假賣
服裝原單數量僅3%
據媒體記者了解到,通過更節省的布局來裁剪面料,制造工廠能夠在同批次1000件服裝的“客供料”基礎上,精打細算裁剪出1050件服裝。多出來的這50件就是原單貨。不過,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品牌商對成本控制比較嚴,對面輔料的安排都很緊湊,因此“絕對不會一下多出三四百件”。
對此,北京國際奢侈品俱樂部總經理于海表示,最早的原單概念就起源于服裝,深圳、廣州有一些做潮牌牛仔褲的加工廠,曾經用這種方式多生產出原單貨,通過另外的銷售渠道進入市場,但數量也十分有限。
市場上還存在另一種“原單”,業內稱為“B品”,是指出口國外前被送檢到品牌商那里,因不合格被退回的。多數為微小瑕疵,但數量則更少。“如果殘次品都能成批,品牌商豈不是賠死了”,于海說。
除原單外,還有一種“跟單”貨品。是加工工廠利用原版服裝多余面料搭配非原單的輔料,私下加工出來的貨品。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要看品牌商管理的嚴格程度。
于海透露,目前市場上很多所謂的原單,甚至連上述三種都不是,而是完全換湯換藥的山寨精品。部分賣家全拿精品山寨當原單,加上200%利潤,便引得粉絲瘋搶。“不是行家根本看不出來。”
多家淘寶網上的原單商品店主均給出這樣的答復:“如果只奔著低價,又想找純正的原單貨基本沒戲。”
“放在五六年前,也許還有得找,如今品牌商也知道原單熱銷,管控更嚴,不會輕易流出工廠了。”資深淘寶網賣家“偉松-LI”說:“除非整批訂單生產出來后,老外不要了。”他經營的服裝店直接對接山東的一個加工廠,拿到這條渠道對他來說十分不容易。
青島莊正花手箱女裝中國區營銷總監江世祥告訴媒體記者,對于外貿企業來說,整單退回幾乎沒有;由于交貨日期、生產工藝等原因,尾單有可能轉為內銷,但極少見,海外品牌商大約會把數量把控在3%以內,甚至有的品牌商會把余單和殘次品全部回收,或做剪標處理。
此外,尾單是可能出現的,但數量也很少。他表示,如果制造工廠留出太多原單或尾單,品牌商是可以追究企業責任的,一旦涉及賠償,將是不小的數目,因此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根本不會去冒這個風險。
品牌商態度模糊
工廠渠道“忽悠”人
“4000元以下LANCEL(蘭姿)全是假貨,只是仿造水平高低而已。”從事多年奢侈品經銷生意的鄧媛說,對于LV(路易威登)、Prada(普拉達)等被仿冒過多的奢侈品牌而言,有些賣家明知道不可能說是“原單”,又想為仿貨找銷路,于是給仿貨包袋貼個標簽叫“原版皮”。這樣一來,一個Hermes(愛馬仕)的仿品錢包可以賣到五六百元。
這些賣家是這樣解釋所謂的“原版皮”的:制造工廠用國外進口的生產原料,以同樣的生產加工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包袋,皮革處理方式和專柜貨完全一樣,但拉鏈等五金件不是國外的原料。對此,相關專家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他說:“愛馬仕手工包由工匠親手縫制,一般小作坊不可能請得起,這個技術性很強的環節正是品牌的精髓賣點。國外擁有幾百年皮革處理技術的工匠,其工費與普通工人相差十余倍。”
有記者致電LV(路易威登)、Chanel(香奈兒)等奢侈品品牌在上海的中國區總部,得到的答復是非專賣店貨品均不保真。至于剪標一事,其不否認屬于代加工工廠的內部處理,但是在制度上,品牌商并不允許流向市場。此外,不排除原單商品的下游賣家本身就被其上游供貨商“忽悠”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比較靠譜的奢侈品電商企業會要求供貨商提供包括報關單等在內的證明,但是,銷售小票、報關單都是可以造假的。“不進入海關內部系統,普通人根本無法查到”,他說。
“所謂原版、原廠只是包裝假貨的概念,尤其在奢侈品領域。”于海說,“皮質、克重、五金件等鍍鈦或者鍍鉻的工藝等都有很大區別。其價格只看幾道手在賣,借助微信、微博做直銷的,廣東太多了。”
于海表示,“奢侈品包袋中,所謂原單其實已經和品牌一點關系都沒有了,就是假貨,既不是品牌商流水線出來的,也不是一個加工廠做的,甚至連殘次品都不是,只是做得比較精致而已,其實都是騙人的。”于海分析,由于目前奢侈品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大家對奢侈品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所以必須“編些新故事”,找出新的噱頭來吸引消費者。
尚無法律界定
維權難在舉證
原單價格雖然低廉,但真假難辨,消費者被騙也無處訴苦。
中滿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楊云表示,國內法律對于類似原單的規定十分滯后。對于原單貨,剪標和未剪標其實性質完全不同。剪標的原單,其實在搭原品牌的順風車,也就是利用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信賴和偏好,賣出相對于一般貨品較高的價格。“在確實是原單貨的情況下,對品牌方而言,已經侵犯了其包括設計等在內的知識產權。但是除非數量極大,損害極其嚴重,否則品牌方多半不會過問。因為貨品剪了標,也就沒有了商標,在糾紛界定上,可以說是與原品牌無關,因其量小也不會直接對品牌的經濟利益構成傷害。”他說,此外,品牌商的另一種選擇就是直接追究加工廠擅自銷售的違約責任。
對于帶有明顯品牌LOGO的原單,在處理上則等同于假貨。但對于消費者而言,維權難度也相當大。消費者購買到仿品,多半是明知低價、有風險還要買,自己過錯在先。并且舉證過程非常困難,要拿到品牌方的鑒定幾乎不可能。于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原單的風行其實有賴于消費者的不成熟。無論是賣家還是買家,都明白真正的原單只是個傳說,但鏈條上的每一個人都寧愿相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