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紡織行業 2013之科技創新點滴
成果如此豐碩
長期以來,原材料的創新對于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是許多終端產品創新的重要基石。原材料的革新和新材料的開發既是新型織造技術的入口,也是先進工藝的推手。
在2013年相繼頒發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和香港桑麻紡織科技獎項目中,纖維創新和應用的主題貫穿著始終,涵蓋了棉、麻、毛、絲、化纖等多個纖維領域。而獲獎的不少重頭項目都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封鎖。例如“年產5000噸PAN基碳纖維原絲關鍵技術”在推動我國碳纖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紡織行業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方面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資源回收利用,變廢為寶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許多企業已經看到了這方面的潛力。例如寶貴的絲膠蛋白在生產工藝中的浪費令人心疼,而“絲膠回收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著力于解決了絲膠蛋白的回收再利用問題,在主要應用企業實現新增產值1.44億元,創匯170萬美元。
行業發展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困難,阻擋不了纖維企業追隨技術創新的步伐。因為只有創新才有出路。
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干法紡絲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團研究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項目內容
解決了干法紡絲過程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大分子纏結點控制的技術難題;與國外干法技術比,無凍膠過程,生產過程能耗低,形成了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工業化成套技術。該項目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紡絲原液通過噴頭拉伸解除大分子纏結點的“紡程解纏”機理,開發了快速計算最佳噴頭拉伸比的計算程序軟件;發明了紡程加熱助閃蒸使溶劑快速揮發,同時實現大分子解纏結構固定的新式干法紡絲技術;發明節能集成技術,回收率達到99.5%。
項目效益
項目先后在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建成300噸/年和1000噸/年生產線各一條。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該項目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國外獨家技術壟斷,產品成本顯著低于國內外濕法和干法產品,具有“細旦、高強”的質量優勢和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絲膠回收與綜合利用
所獲獎項
2013年香港桑麻紡織科技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page_break}
項目內容
通過調節溶液pH,在等電點條件下使絲膠蛋白質沉淀分離,可回收脫膠廢水中60%左右的絲膠;然后經中空纖維超濾和納濾膜處理,絲膠的回收率高達99%,實現了絲膠蛋白的高比例回收。
回收提純后絲膠粉符合行業標準,排出廢水的COD為97.9mg/L,實現了脫膠廢水的高比例回用,符合節能減排要求。同時,研制了從脫膠廢水中回收絲膠專用的關鍵裝備,解決了回收過程中超濾膜污染與堵塞的技術難題,實現了規?;a。
研究開發的絲膠用于棉織物及羊絨的涂層整理工藝技術,實現了絲膠的產業化應用,涂層產品水洗后絲膠溶失率<0.2%。
項目效益
該項目的一系列技術成果在主要應用企業已實現新增產值1.44億元,新增利潤2413萬元、上繳稅金1148萬元、創匯170萬美元。
聚酰亞胺纖維產業化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長春高琦聚酰亞胺材料有限公司、吉林高琦聚酰亞胺材料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項目內容
采用全新的聚合物結構設計,研發獨特的原液制備和催化劑添加技術,獲得高分子量、高均相、可紡性良好的紡絲原液,并創新性地研發了聚酰胺酸溶液直接濕法紡絲、干燥、酰亞胺化、高溫牽伸的連續生產新工藝;研制了聚合反應釜、紡絲機、牽伸爐、亞胺化爐等關鍵生產裝備,集成創新了千噸級聚酰亞胺纖維成套技術和裝備,工藝技術先進可靠,生產運行安全穩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效益
該項目所開發的聚酰亞胺纖維已經在大型水泥窯尾袋式除塵器實現了工業化應用,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及使用效果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并通過了環境技術協會的產品及應用鑒定。該產品可以用于功能性服裝領域,為紡織工業提供了新型纖維材料,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千噸級純殼聚糖纖維關鍵技術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age_break}
項目內容
在純殼聚糖纖維百噸級生產基地上,研究多源蝦、蟹殼的組成、微觀結構、分子量與分布及酸堿作用機理,發明了多地域的蝦、蟹殼紡絲用殼聚糖高效果提取與品質控制技術;研究殼聚糖脫乙?;?、粘度與溶解、降解機理,開發片狀殼聚糖高剪切直接反應、快速溶解一體化技術。開發真空刮膜式脫泡裝置與快速脫泡技術,制備可紡性良好的均質黏度殼聚糖紡絲液;開發高壓觸變性流體擠出技術、平推流高溫凝固技術。開發原液制備與氣壓緊湊輸送技術,開發分區高密度大直徑噴絲板;設計往復式逆流水洗裝置和2000噸級中水回用系統,建立首條高效節能千噸級純殼聚糖纖維紡絲生產線。
項目效益
該項目開發了純殼聚糖無卷曲、低張力紡紗等技術,開發了300多種內衣、服飾等系列產品,成功用于航天、醫療衛生、內衣服飾、軍品等領域。
700英支超細高密純棉色織面料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
項目內容
在紡紗設備上通過雙精梳和雙粗紗等特殊紡紗工藝,實現有效降低棉條短絨和棉結的同時,又能得到適用于生產超細紗線的粗紗。同時在細紗上采用超大牽伸并以包芯紗的方式生產,使生產出的紗線中含有高達80%的水溶性纖維,然后通過并線方向給予超高強捻,經過蒸紗后繞于創新型的帶空紗管上,保證水溶性纖維去除之后剩下的20%棉纖維不會散脫,有條件進一步退繞和加捻到所需捻度,最終得到所需紗線。
項目效益
該項目是針對紡紗過程中的瓶頸,配合梭織生產工藝,開發出當前最細的純棉色織產品。這是純棉色織面料在紗線細度上的全新突破。
該項目所得產品是頂級服裝面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渦流芙蓉紡紗線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德州華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項目內容
在渦流紡包芯紗的基礎上,摒棄包芯紗要求包覆嚴實的傳統特點,開發形成了有色滌綸長絲在成紗中均勻裸露、花式獨特、色彩自然的渦流紡包芯紗新品。該項目選用高比例有色芯紗,使長絲在紗體外自然均勻地裸露,用渦流芙蓉紡紗線制造后,不需染色機即可達到特殊的花色效果。
同時在外包纖維中使用了柔絲蛋白纖維,采取柔軟紗的部分工藝,改善了渦流紡紗線的手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項目效益
該項目生產出的產品具有自然的立體效果,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及生產效率,滿足了人們對個性化、時尚化的紡織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年產5000噸PAN基碳纖維原絲關鍵技術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吉林碳谷碳纖維公司、長春工業大學、中鋼集團江城碳纖維有限公司、吉林市吉研高科技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內容
自主研發了無機氧化還原三元水相懸浮聚合生產原絲用聚合物技術。采用國內首創水相懸浮聚合法生產聚合物,傳熱好,聚合速率快。
{page_break}
已建成年產10000噸聚合釜,并且已經掌握單釜可放大到40立方米(15000噸/年)的技術,適宜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產品質量穩定。同時,自主研發了一種生產PAN原絲聚合物的不含任何金屬離子的聚合引發體系。
同時,自主研發了以二甲基乙酰胺(DMAC)為溶劑、濕法二步法生產PAN基碳纖維原絲工業化生產技術,解決了固含量低、氣泡多、雜質多的問題。
項目效益
開發了碳纖維制品工業技術,已推出五種款式15種型號的碳纖維自行車。
項目打破了發達國家在該技術和產業領域對我國的嚴格封鎖,對推動我國碳纖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紡織行業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起到了示范推動作用。
真絲綢裝飾和文化藝術品
所獲獎項
2013年香港桑麻紡織科技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杭州萬事利絲綢科技有限公司
項目內容
通過對基布與真絲綢復合技術的研究和相關設備的改造,使之滿足墻布、仿古畫、書籍等絲綢裝飾品和文化產品的材料要求。其次對傳統網印技術進行數字化、信息化改造,簡化制版工藝、提高印花系統精度,研發出更高精度、更高自動化程度的數字型篩網印花系統。在數字型篩網印花系統的基礎上與數碼噴墨印花相結合,各取所長,既保證網印的精細線條和低成本印制,又有噴印的高逼真體現和色彩的多層次展現。開發出低碳環保的真絲綢裝飾墻布、全絲綢書籍和仿古畫等藝術產品。
項目效益
項目成功開發了富麗華貴、生態環保的蠶絲壁綢產品,在基材優選、涂布設備改造以及高保真免蒸化水洗印花工藝等方面有創新,工藝技術水平屬國內領先。項目完成時銷售收入達到1200萬元,上繳稅金350萬元。
兔毛紡織品防脫毛技術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紹興文理學院、紹興億祥毛紡織有限公司、紹興柏富毛紡織有限公司、浙江冠友服飾集團責任有限公司
項目內容
通過大量實驗,選擇環保而且適合產業化的兔毛纖維改性處理方法和工藝條件,使兔毛纖維的強力損失在盡可能小的情況下,達到纖維表面鱗片結構改變,從而改善了兔毛纖維的表面摩擦系數,并且改善了兔毛纖維的可紡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兔毛紡織品的脫毛現象。
項目效益
該項目摸索了一整套有關兔毛纖維紡紗、織造、后整理的工藝技術參數和路線,改善了兔毛纖維的表面摩擦系數。
同時改善了兔毛纖維的可紡性,有效地防止兔毛紡織品的脫毛現象,為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適應了當前市場的需求,具有較好的實用和經濟價值。
嵌入紡漢麻原纖/棉等多組分混紡紗
所獲獎項
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主要完成單位
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內容
該項目研究嵌入紡漢麻原纖/棉等多組分混紡紗,采用漢麻原生纖維、漢麻粘膠纖維與精梳長絨棉并加入兩根20D滌綸長絲通過嵌入紡紗技術紡制而成。
研究漢麻原生纖維紡紗的前處理技術,包括專用油劑的選型、配比、與漢麻纖維混合方式、溫度控制、處理時間及效果等。研究漢麻原生纖維、漢麻粘膠、長絨棉以及滌綸長絲的混合工藝技術,包括清花、梳棉機上粗麻纖維的去除方法,解決麻纖維放濕快、紡紗難等技術問題。
項目效益
此外,漢麻是天然的金屬吸附劑,漢麻種植對水體和土壤起到了清潔作用,具有良好的環保性和低碳性,社會效益顯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