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宇:準確理解2015年經濟新常態的邏輯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闡述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自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首次提出“新常態”以來,中央對 “新常態”最全面系統的論述,是當前及今后相當長時期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和創新宏觀調控的最重要背景,也是我們把握明年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走向的根本依據。
新常態 大邏輯
經過30多年嚴重依賴環境和資源消耗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征已出現深刻變化。會議從九大趨勢性變化深入把握“新常態”特征。會議指出,當前國內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傳統產業投資相對飽和;全球總需求不振,低成本比較優勢削弱;傳統產業嚴重產能過剩;生產要素的規模驅動力趨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各類隱性風險隨經濟增速下調顯性化;全面刺激政策邊際效果明顯遞減等。這些新趨勢的壓力,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深度持續調整形成的倒逼力量,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2013年中國經濟正式告別“8時代”,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標志性一年。無疑,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需要更加重視和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逐步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需要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是深刻總結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也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有效化解當前“三期疊加”困局的必然選擇。
中央對經濟新常態的戰略判斷,表明中央保持區間調控彈性、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堅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鮮明態度。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只有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才能做到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才能真正做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牢牢把握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深化理解、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對于促成社會合理預期、增強思想和行動合力,增強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 (正因如此,會議強調要“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強化輿論引導工作”)。
明年的經濟形勢和任務
關于經濟增長。會議全面部署了明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國經濟發展需要保持一定速度,這是解決發展中諸多問題的基礎,也是加強和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條件。會議強調要 “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這表明,保持經濟一定增速、決不能出現經濟大幅破位下行的“減勢”情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政策底線。另一方面,又要準確把握新常態的客觀要求,“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要“依靠促改革調結構,堅持不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保持區間調控彈性。
增長動力方面,強調要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拉動增長,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要求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同時專列一項要求從“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三方面“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這表明只要經濟在合理區間,就依然主要依靠促改革促創新調結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這個邏輯與今年是一脈相承的。
經濟合理區間底部的“彈性”大小,主要取決于就業和經濟下行引致的風險承受能力。隨著持續推進改革和鼓勵創新,經濟風險承受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們判斷,2015年經濟增速和增長質量將進一步切換,GDP增長目標將下調至7%~7.2%區間,其他主要指標也相應調整。
關于經濟韌性。會議要求“精心謀劃用好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一方面體現在投資需求,雖然傳統產業投資已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投資對短期經濟發展仍發揮著關鍵作用;另一方面,經濟韌性突出表現在改革和創新,因改革釋放的巨大紅利以及創新所蘊含的廣闊增長空間已成為2014年主要經濟社會目標和任務可望較好實現的最重要抓手,也必將成為明年和今后相當長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一方面是投資穩增長的短期作用仍至為重要 (好多投資本身就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一部分,區別于傳統的規模刺激);另一方面,改革和創新仍然需要依靠 “簡政放權”和“微觀放活”保障落實。我們此前提出的穩增長“雙軌制”仍是重要的分析框架。
中國區域發展不均衡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回旋余地,這與投資空間緊密相關。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隨著改革創新不斷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資源配置效率將全面提高。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短期增長將不會成為風險事件 (但人們往往對區間管理底部產生分歧)。
關于改革和創新。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改革攻堅將向縱深發展,并通過改革點火器推動創新發展新引擎,充分釋放體制機制紅利。會議要求“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同時要求狠抓改革措施落地落實,要求 “強化責任,加大協調力度”;“要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讓群眾來評價改革成效”。
會議提出2015年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同時要求以問題導向加速推進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適應、引領新常態的重要法寶。中國經濟要走向創新驅動、向中高端邁進,關鍵是要發揮人的智慧和積極性。會議強調要“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要通過政府放權讓利的“減法”調動社會創新創造熱情的 “乘法”。中央因此提出要“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案”,要“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強調要“以政府自身革命帶動重要領域改革,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發展的新動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