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空窗期”不宜過長 最好不超過3個月
從緊張忙碌的工作到輕松閑適的生活,再從愉悅地享受生活到強烈地渴望工作。在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在職場“空窗期”遭遇落差、經歷轉變的人不在少數。“空窗期”讓離開了工作重心的他們漸漸感到空虛,在短暫的“瀟灑”過后,經濟上的斷流以及精神上的壓力也會悄然而至。
說到底,職場“空窗期”畢竟與休假不同,處于“空窗期”的待業者仍需要面對生存及再度擇業的壓力。
有機構對國內各行業HR及企業領導展開的調研顯示,對于應聘者的職場“空窗期”,69。5%的企業領導更看重個人能力的匹配,對于“空窗期”的容忍度一般在6~12個月之間。而企業的HR則會相對嚴格,58。7%的HR認為應聘者的職場“空窗期”不能超過6個月。
當看到求職者簡歷中存在“空窗期”時,HR們一般會擔心這類求職者工作的穩定性,擔心他們在快速成長或取得資源后離開。此外,較長時間的職場“空窗期”可能導致求知者與職場脫軌、新入職后在短時間內不能進入工作狀態等,也成為HR們所顧慮的問題。
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和能力,輕易的“間隔年”或者沖動性的辭職,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及家庭產生經濟上和精神上的負擔,而且會增大未來的求職難度。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3個月內的短暫“休假”一般不會造成職場脫節,也不會對應聘產生太大的影響,但6個月以上的過長“空窗期”,就有可能導致職業生涯的斷檔,對求職者的事業發展造成阻礙。
客觀而言,職場“空窗期”是再正常不過的一個階段,無論是面對主動或被動“空窗”,都應未雨綢繆,正確應對,盡力避免或縮短人生中的職場空白。以下四種方法不妨一試:
無論在哪家企業任職,都應學會在工作中認識自我,制訂職業目標,并將它分解成階段目標。此后,還要培養與之相關的第二、第三專長,進一步提升職場競爭力。
人際資源越豐富,在職場中的競爭力越強。因此,在埋頭工作的同時,要積極拓展職場人脈。要知道,好人脈可以適時地成為支撐你更好工作的力量,也能在你陷入職場“空窗期”時提供有效的幫助與渠道。
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低估職業的風險。在作出更換職業環境的決定前,應考慮好自己的下一步計劃或退路。切忌為一時沖動及偶發性的職場不快而賭氣“裸辭”,或盲目追尋所謂的“間隔年”,“騎著馬找馬”才能有備無患。
如果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空窗”,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聽歌、看片、投簡歷之余,不妨將“空窗期”視作一個自我提升的階段,多參與一些與自身職業相關的培訓課程,多讀一些與職業相關領域的行業報告和文獻,多考一門有競爭力的職業證書等等,讓“空”下來的時間變“滿”,也為自己的未來多添加一些砝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