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服只應作為服裝的一個概念而存在 不應是某種標準的衍生
國服只是個概念 沒有統一標準
北京APEC會議上多國領導人穿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出席宴請并拍了'全家福',使得'國服'概念再次引發熱議。我認為,'國服'概念可以接受,但'國服'的具體形態未必需要嚴格精確。
“國服”概念源自主權國家試圖從外觀上區別彼此,國旗、國歌、國徽等是最顯著的體現,順著這個思路還有“國球”、“國花”等,“國服”也屬于主權國家基礎上此類概念的衍生物。
“國服”概念可以提倡本國文化的系列特征,但未必要像當年“中山裝”一樣變成人人都穿的標準服裝。恰似中國的“國花”,牡丹、蘭花、梅花、荷花等等,很多人各有中意,為何要明確規定某一種呢?今天有人以唐裝、漢服,或長衫、旗袍為“國服”,都缺乏絕對代表性。況且,中國歷史悠久,服裝服飾、衣冠系列在歷史長河中多有變化。如今若要統一規定“國服”,不說民眾的接受程度,就說在歷史服裝中選哪一類,估計就沒法統一。
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國服”概念都是在進入平民社會的主權國家才出現的。曾經的歐洲貴族服裝或中國古代官服最后都淡出了歷史,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所標志的社會等級不再被現代社會所接受。因此,現在的“國服”有一種人人平等、人人可穿的意味。
“國服”代表一個國家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嚴格規定“國服”的樣式、款式未必合適。我們可以提倡服裝有更多本民族特色,甚至為不同禮儀場合設計不同的特定禮服,但不必統一規定“國服”的細節。因為服裝的變化是必然的,個性化不應被標準化掩蓋。
事實上,當今“國服”已有較為流行的適用范圍,但它體現了一種扭曲的文化心理。例如酒店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飯店端菜的服務員很多穿傳統服裝,而經理、領班之類往往穿著西服。這一現象是殖民地文化的遺留,仿佛文化的高低與服裝的高低相對應,穿中國傳統服裝的似乎只是“侍者”、“下人”。
“國服”概念應從改變這一文化心態做起。我周圍有些朋友喜歡穿中國傳統服裝,傳統服裝如今在某些時候成為社會地位一種含蓄的暗示。但他們穿的傳統服裝的某些款式,源頭上說其實是過去底層勞動人民的服裝,今天倒意味著“高大上”,對這一現象我們沒必要嘲笑,而應該肯定與鼓勵。總之,“國服”更應只是一個概念,融于各種服裝之中,以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而不必成為一種具體規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