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 真的要與中國保持距離?
從今年3月份開始,上海富客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強便有意識地透露口風,已出資2000萬歐元收購了意大利一家商業咨詢公司,并計劃收購PRADA的股份。在6月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又表示最近兩年來已陸續收購PRADA13%的股份。報道刊出后,PRADA公關部迅速發表聲明給予否認,稱該消息為毫無依據的失實報道。
PRADA為何如此迅速地做出反應,有人說,PRADA方面在得知意大利咨詢公司背后的老板是中國人后迅速“變臉”,稱“交給中國人,會把質量、格調都變差”。原因就在于陸強的想法沒那么簡單,想得太多了,他計劃收購成功之后,要對品牌的改良:改變PRADA在亞洲市場的策略,推出一些時尚也更便宜的副線。也有人質疑,在中國現有的服裝產業發展業態基礎上,我們是否擔當得起這樣的一個奢侈品牌?
在我們看來,如果是純粹的注資行為,不涉及到經營管理的改變,中國資本的參與嘗試又何嘗不可呢?
實際上,中國人有錢花不出去的案例不在少數,PRADA的拒絕理由,或許是這種現狀的一個縮影。還是本次事件的主角上海富客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強遇到的事情,他曾經嘗試過接觸陷入危機的老德國品牌Escada,最終也是以收購失敗收場,原因大致有兩方面:一是價格沒談攏,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德國人非常固執,不愿意將品牌賣給中國人。而不久之前,如南方報業收購美國《新聞周刊》遭拒,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遭拒、光明食品收購澳糖業遭拒、中國某財團收購曼聯俱樂部遭拒等,似乎說明了中國人的錢“燙手”。
PRADA如此迅速的回應似乎把時尚圈內早已心照不宣的心結抖落出來,幾乎沒有奢侈品愿意提到自己與“中國制造”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們更愿意做的是,一邊深入中國市場賺錢,一邊與中國刻意保持距離。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他們要降低成本,但“中國制造”長久以來備受詬病;另一方面,廠商在接受采訪時眾口一詞,無一例外都表示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這樣刻意保持距離,隨著PRADA這樣的奢侈品企業拒絕中國民企的收購事件的發展,再一次觸動了我們興奮而又敏感的神經。事件的發展漸漸脫離了商業運作的范疇,“PRADA得悉收購方為中國人,實時狂加股份售價阻止中國人收購,理由是中國人會把質量格調搞差”這樣的語言也被媒體們相繼渲染,與此同時,權威媒體找來幾位專家,就此事展開討論,而討論的結果卻是,如果對方拒絕收購,我們的消費者就應該拒買。但是這樣就能真的使中國消費者與奢侈品保持距離了嗎?
從筆者近日參加的國內某高端品牌開幕酒會到場嘉賓們的著裝來看,中國消費者在面對奢侈品時還是會心軟,同時也暴露了中國新富階層的心態:有錢一定要靠大牌撐門面。在中國的新富階層的概念中,要表現自己非凡的品位和身份,如“意大利原產”和“PRADA”等奢侈品牌符號缺一不可。實際上,此前皮爾·卡丹被傳為中國企業收購時就曾引發眾人議論,但是PRADA對中國企業的拒絕態度又一次讓我們敏感起來,雖然有時候消費者說不出動輒好幾萬的包究竟好在哪里,但并不妨礙他們對這些奢侈品牌的熱愛,以及對國貨的不屑一顧。
曾有一份統計顯示,86%的中國顧客會因為奢侈品標有“MadeInChina”的字樣而不愿意繼續購買,甚至退貨。而假設這起收購事件進展順利,中國企業一旦持有某個頂尖品牌的控股權,又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制造”和“中國設計”,相當一部分人的心里多少有些不快。這讓那些意圖保持“高貴血統”的奢侈品牌們不得不小心地與中國企業保持距離,而這也加劇了中國企業走向奢侈品巨頭的困難。當我們在抗議PRADA拒收購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有自省精神,究竟“中國制造”出了什么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