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企業:市場疲軟 動力何在
2011年,我國棉紡織企業經歷了市場形勢的驟然轉變。訂單大幅下滑,庫存壓力巨大,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原料價格波動、貸款利率上調,種種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不少企業都陷入困境,被迫減產甚至停產。
一方面,嚴峻的形勢使棉紡織企業正面臨新一輪優勝劣汰的考驗,一些生命力不夠強的企業或許熬不過這個“寒冬”。另一方面,壓力也帶來動力,目前的困境更加顯示出轉型的迫切性,它逼著企業提高產品檔次,淘汰落后產能,建立真正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從一系列數據中,我們能感受到市場形勢和格局正在發生改變,而棉紡織企業的出路或許是順勢而變。
產量依然增長結構悄然變化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紡紗企業累計生產各類紗2095萬噸,同比增長11.30%,其中純棉紗同比增長9.96%,棉混紡紗同比增長13.32%、化纖紗17.15%,含化纖的紗線增幅都高于純棉紗;規模以上織造企業累計完成布產量448.74億米,同比增長13.34%,除色織布產量同比下降3.59%外,純棉布、棉混紡布和化纖布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
前三季度各省累計紗產量中,山東省產量仍保持第一位,累計完成541萬噸,但同比低于全國,只有7%,增速減緩;河南紗產量315.8萬噸,同比增速超出全國平均水平達到13.47%。累計布產量中,浙江、山東仍位居前列,分別達到105.1億米和92.8億米,安徽、吉林和湖北省布產量同比都超過40%。
今年10月,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全國84家棉紡織企業1~9月產銷存等情況進行了調查,被調查企業(以用棉為主)環錠紡產能合計近2230萬錠,其中,江蘇和山東企業數量近半。調查結果顯示,由于棉紡織品銷售總體情況仍不佳,產成品庫存繼續增加。隨著棉花價格趨穩,棉紡織企業用棉比例略有增加,產品銷售價格以下降為主。
受棉價大幅波動影響,1~9月紡織企業原料庫存同比持續下降,但降幅收窄。其中原棉庫存下降幅度較大,化纖庫存由降轉升。同時被調查棉紡企業產成品庫存累計同比增長36.9%,其中棉混紡和化纖制品庫存積壓情況較純棉產品嚴重。從紗來看,純棉紗庫存累計同比增長32.2%,較1~8月累計增幅增加8.2個百分點;棉混紡紗線庫存累計同比增長26%,較1-8月累計增幅下降2.3個百分點;純化纖紗庫存盡管絕對數量不大,但同比增幅超過90%。從布來看,純棉布庫存累計同比增長16.2%,增幅較1~8月累計增幅下降了7.2個百分點;棉混紡布庫存累計同比增長52.7%,較1~8月累計增幅下降了34.7個百分點;純化纖布庫存同比增長54.2%,較1-8月累計增幅提高了25.3個百分點。被調查企業紗產量近220萬噸,布產量為32億米。紗產品以純棉紗為主,所占比例達到80.7%,較1~8月略有回升。布產品以純棉布為主,所占比例達到76.1%。
調查結果顯示,與上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部分企業紗產量下降5.7%,其中純棉紗下降8.4%,棉混紡紗增長14.3%,純化纖紗下降5.4%。
點評:盡管根據新的統計方法,國家統計局數據中規模以上企業劃分標準為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其經濟指標難以反映中小型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但從一系列數據和指標的走弱中仍能看出行業當前面臨的困境。
含化纖的紗線增幅高于純棉紗也反映了棉價走高給紗線產品結構調整的影響。盡管由于棉價回落,近一階段棉紡織企業用棉比例略有增加,但總體來看,新型纖維的應用范圍還將不斷擴展。
出口下降明顯 訂單轉移趨勢顯現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196.5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增速較前期明顯放緩,比9月環比下降14.5%。9月、10月,棉制紡織品服裝的下降更為突出。
1~9月我國棉制紡織品及服裝累計出口663.70億美元,同比增長18.03%,增速下降2個百分點,出口額環比下降則高達12.83%。其中棉制紡織品累計出口額198.28億美元,同比增長20.28%,但環比下降1.44%;棉制服裝累計出口額465.42億美元、同比增長17.10%,但環比下降16.95%。而同期我國進口棉制紡織品及服裝金額累計同比增長14.33%,環比上升2.06%。特別是進口棉制服裝累計同比大增50.68%,進口棉制紡織品(棉紗線、棉制織物)環比也增長了近6%。
1~9月,在我國棉制紡織品出口市場中,對墨西哥、土耳其、東盟、日本的出口額同比增速都超過了30%,而對美國的棉紡織品出口額同比下降了7.14%。進口市場中,自中國澳門、美國、土耳其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進口額同比增長較大。
1~9月,我國棉紗線累計進口62.5萬噸,同比下降23%;棉紗線出口累計31.5萬噸,同比也下降了24%,但棉紗線凈進口量持續上升。今年1~9月,我國棉織物累計進口數量5.6億米,同比下降10%,環比增長2.34%;棉織物累計出口數量55.6億米,同比下降3.35%,環比下降0.55%。
第110屆廣交會上歐美市場對中國紡織服裝進口需求不振的前景得以充分體現。與上屆廣交會相比,本屆廣交會到會人數和成交量均不遜色,但歐美市場出口成交總體降兩成以上。主要特點如下:一是歐美市場成交銳減。歐美到會采購商有所增長,但觀望詢價較多,實際成交分別下降19%和24%。二是中短單占比居高不下,長單比重仍然偏低。6個月以內的中、短訂單占比達到88%,反映了國際市場預期謹慎,不敢下長單;國內企業擔心原材料價格、匯率波動,不敢接長單。三是必需品成交有所增長,非剛性需求出現下降。
點評:世界經濟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歐債主權危機持續惡化、企業運營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出口企業普遍反映接單信心不強,今后一段時間外貿出口情況堪憂。更值得注意的是,數據表明,我國棉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正在下降,部分訂單出現轉移。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原料價格波動、貸款利率上調等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影響了棉紡織企業國際競爭力。棉價不穩定和貨幣、產業等宏觀政策的調整使得企業接單更加謹慎,甚至不得不放棄長單、大單,出口型企業的部分訂單出現了拱手相讓于東南亞市場的現象。
歐美市場持續萎靡,而墨西哥、土耳其、東盟卻存在增長潛力。勞動力和生產成本快速上升,使我國棉制產品在低端市場競爭力下滑。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或是出路所在。
企業虧損激增 行業投資熱情和信心不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1~9月我國棉及化纖紡織加工業企業(含500萬元及以上城鎮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實際完成投資1219億元,新開工項目數累計2535個,同比增長不足1%,表明行業的投資熱情和信心不足。同期,行業的虧損企業數量激增,同比增長了39.91%,虧損金額增加;利潤率也從1~7月的5.15%以上下降到4.99%,行業的經濟效益減少,運行質量不高。
由于去年紡織市場形勢火暴,今年一季度仍延續較好的勢頭。然而,從4月份開始,隨著棉花等紡織原料價格的持續下跌,市場觀望氣氛日益濃重,行業信心受挫。由于棉價持續下跌,后道企業不敢貿然下單,訂單明顯減少,企業去庫存意向加大,全產業鏈銷售不暢。
進入新棉花年度,由于有國家的收儲價托底,棉花價格穩中偏弱,企業采購謹慎;化纖短纖價格也出現大幅下降,而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紗、布價格持續下跌。進入10月以后,紗布市場傳統的“金九銀十”規律徹底被打破。因銷勢轉緩,市場庫存壓力增大,紡織企業普遍壓縮產能,降價銷貨。9調查顯示,9月純棉32支紗線算術平均銷售價格為29280元/噸,較8月下降了5.1%,16.7%的企業價格與8月持平,超過半數企業價格出現下降,降幅在0.36%~10%之間。
與9、10月份相比,11月紗、布訂單減少、價格逐漸走弱,目前,32支純棉紗價格為26300元/噸、純棉坯布價格為6.72元/米。而同期,國際市場紗、布價格的跌幅高于國內,給我國企業的出口帶來沖擊。
點評:從下游行業表現來看,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未來市場形勢仍不容樂觀。面對相同的市場形勢,企業表現卻呈現出兩極分化。對企業而言,應該眼睛向內,積極應對,根據企業實際加快轉型升級,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