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市場:新一輪的外資入華潮來襲
一方面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正面臨租約到期、租金大漲引發的經營之惑;另一方面是老佛爺和梅西百貨等新進入者的試探和蓄勢待發。時隔15年,中國百貨市場迎來了新一輪外資入華潮。
去年11月25日感恩節時,美國紐約的梅西百貨曾人滿為患。今年一季度,受益于其商品本土化和網購銷售戰略,公司盈利比預期增長了38%。
一方面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正面臨租約到期、租金大漲引發的經營之惑;另一方面是老佛爺和梅西百貨等新進入者的試探和蓄勢待發。時隔15年,中國百貨市場迎來了新一輪外資入華潮。
外資百貨批量入華
日前,美國著名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發布公告稱,已與中國高端商品購物網站佳品網達成協議,通過注資的方式獲取佳品網少量股權,并在后者新成立的購物網站歐美網上開辟梅西百貨專區,出售自有品牌產品。這是繼梅西百貨與走秀網合作后,再次攜手中國網購企業。
梅西百貨董事長兼CEO特里·J·朗格坦言,梅西百貨與佳品網的牽手,目的之一是為了快速掌握中國消費者在購物習慣、購物模式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全面了解中國市場特點。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足以體現梅西百貨正在試探中國市場對其商品的反應和接受度。
事實上,除梅西百貨外,不少外資巨頭都正在瞄準中國市場,特別是北京市場。
銀泰集團去年透露的消息顯示,其正在杭州籌備的“杭州城西銀泰城”將于今年底開業,除了自家百貨品牌銀泰百貨外,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瑪莎百貨也將作為主力店亮相銀泰城。2008年,瑪莎百貨在上海開出了中國第一店,而后開始發力中國市場,并與萬達集團達成合作,加快擴張步伐。據消息人士透露,瑪莎百貨方面在北京地區的選址也在進行當中。
此外,闊別中國市場15年之久的巴黎老佛爺百貨也在去年正式宣布回歸北京,其位于西單大悅城對面的物業已經完工,商場將于明年夏天開業。
核心商圈加速升級
雖然業界普遍認為北京的商超數量已基本飽和,但對于成熟度相對較高的外資零售巨頭而言,北京仍是無法割舍的一塊巨大蛋糕。尤其是在以家樂福、沃爾瑪為代表的首批外資零售集團入華接近15年之際,首次租約紛紛到期、商業地產租金暴漲等原因,正在推動北京商業格局的調整和變化。
某商業地產集團高管認為,隨著商業地產租金的上漲和核心商圈地塊的稀缺,北京的商業重心正在從市中心向郊區轉移,商圈外擴現象明顯。IBMG國際商業管理集團公司董事長李生也認為,今后幾年,京城核心商圈的零售賣場將迎來“關閉潮”或者“外遷潮”。將核心地區的低端業態“清退”后,一些承租能力較高的業態模式將大規模入駐,完成核心商圈的業態升級。
這或許正是外資零售集團數十載難逢的進京良機。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國內現有的大部分百貨企業相比,梅西百貨、老佛爺百貨在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度和運營百年來積累的經驗,讓其很容易成為核心商圈業態升級的接盤者。
法國老佛爺百貨集團CEO保爾·德拉伍特此前接受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老佛爺百貨集團自14年前關閉位于王府井的北京門店后,一直在進行市場調研,等待重新入駐北京的時機。保爾認為,經過2008年奧運會的洗禮,北京已在3年內迅速成長為亞太地區最活躍的奢侈品消費之都。
與王府井商圈以游客購買為主導的特點不同,西單商圈的時尚達人和琳瑯滿目的世界頂級品牌展現出巨大的商機。“我們發現西單重新成為北京主流高端零售消費場所,我想時機已經成熟。”保爾如是說。
占領市場難言輕松
與15年前相比,北京市場對外資零售企業表現出更高的理性和包容性。此前有業內人士認為,外資零售企業在華擴張,對中國經濟安全和產業鏈的調整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但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企業并未葬身在歷史車輪下,反而愈發蓬勃發展,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發展速度都在趕超外資同行。
“目前的現狀,無論對于正伺機進入北京的外資零售集團而言還是對于北京市場現有的企業而言,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某品牌研究機構研究員表示。
全國工商聯商業不動產專業委員會特聘講師王智明認為,外資零售集團的進入對本土零售商并非壞事。“成熟的外資零售集團將先進的理念和運營模式注入市場,反而會激發本土企業的創新和升級。”王智明提到,從1995年家樂福入華開始,外資零售商紛紛涉足中國市場,而這一段時間也恰恰是中國零售商業發展最快的時期。除了自身的提高外,打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巨頭對行業的升級功不可沒。
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劉暉也認為,中國百貨零售業正在等待新一輪“革命”。“在同質化經營問題愈發突出的現在,傳統的聯營式百貨已經行至盡頭,但是現在大家都在觀望,想看別人先做。一方面看別人是怎么做的,一方面看別人是怎么死的。”
在他看來,與國內傳統百貨企業相比,在國外擁有成熟商業模式的外資百貨巨頭,更適合來做商業模式的開拓者。正如15年前外資零售企業入華時為中國零售市場帶來的巨變。
但另一方面,新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在華水土不服的可能性也同時存在。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的零售市場競爭激烈,而且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外資零售商的經驗可能是把雙刃劍。
在此之前,不少在本土發展形勢喜人的外資零售巨頭來華后,紛紛遭遇滑鐵盧。就北京而言,家得寶、百思買、美羅城等品牌都成為商業歷史發展的犧牲品。而瑪莎百貨也曾承認,其中國首家分店在供應鏈管理和服裝尺碼等方面都頗為失誤。在業界看來,外資零售巨頭雖然優勢多多,但其對中國市場的發展依然要充分了解、苦心經營。商報記者 崇曉萌
外資百貨入京的策略與困惑
企業名稱 措施 面臨問題
梅西百貨 借網購試探中國市場 自有品牌市場認可度低 服裝等商品尺碼亞洲化難題
老佛爺百貨 與I.T集團合作迎合亞洲消費者 西單商圈交通不便 品牌調整資源優勢減小
瑪莎百貨 與萬達集團合作加快擴張步伐 商品供應欠缺時尚度 主動權受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