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假冒偽劣問題杜之不絕
2009年國家出臺了《蠶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24252-2009),明文規定了“蠶絲含量100%的稱為純蠶絲被,蠶絲含量達到50%及以上的為混合蠶絲被,含量達不到50%的不能稱為蠶絲被”。2010年,中國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曾運用桑蠶繭年產量和蠶絲被年銷售量的數量差,推算出市場上的蠶絲被50%以上不可靠,桑蠶絲市場掀起了全國性打假風暴。
近日,北京市消協公布了對40個蠶絲被樣本的比較試驗結果,近半數樣品質量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號稱100%的蠶絲被只在被子開口處有少量蠶絲,有的甚至一根蠶絲也沒有,假冒偽劣蠶絲被再度成為媒體熱點。為什么蠶絲被市場屢打屢假,而假冒偽劣仍屢禁不止呢?
加工蠶絲被的行業準入門檻低,加劇了市場價格競爭。眾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業以超低價搶占市場,虛標蠶絲含量謀利。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下,貨真價實的蠶絲被反而難以立足。桑蠶絲原料是蠶絲被的核心成本,按照浙江地區鮮繭每公斤42元的收購價,烘折出絲率存在約8:1的系數,即每500克桑蠶絲的原料成本在168元左右,標價遠低于原料成本的蠶絲被豈能是真品?相關部門對市場秩序監管不力,縱容了企業造假與不當謀利。
桑蠶絲被造假方式層出不窮。用聚酯棉等非蠶絲纖維以假亂真、用蛹襯棉和舊絲綿翻新以次充好……除非擁有足夠的行業經驗或檢測設備,否則良莠難辨。真假蠶絲被大戰中,怎么才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靠消費者用燃燒法、溶解法、顯微鏡等工具來檢測真假蠶絲被,是不切實際的。消費者宜理性選擇,注重商品的性價比,用好品牌符號,借助名企名牌作出專業判斷。一些品牌桑蠶絲被在打假風暴中熱銷,就是這個緣故。
最關鍵的,還是要建立誠信的市場規范,企業要自律。凌蘭芳曾呼吁建立絲綢家紡品牌商誠信聯盟,加強行業自律,通過建立誠信公益基金加大賠付力度。政府要加強市場規范和監管,同時合理規劃產業政策,理順歷史遺留的工農業剪刀差,解決農業與工業的抵扣增值稅差問題。甚至可以借鑒法國經驗,將絲綢產業列入文化遺產保護行業,不僅免稅而且扶持資助主動轉型升級的傳統絲綢企業。
同時,嚴刑峻法、整頓市場秩序,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發現假冒偽劣的商家嚴責重罰。從根本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提振幸福感,實現“消費的中國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