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鞋業在海外發展存優勢面臨挑戰
在幾乎所有非洲國家,失業率都是僅次于部族沖突的政局動蕩因素。每個局勢平穩國家的黨派和政治家在競選時,也都會把降低失業率作為第一目標。為解決當地就業問題,發展中非兩國友好經濟,2011年華堅集團受到埃塞俄比亞總理的邀請,前往設廠。雖然通常被中國商人認為效率低下,但這次埃塞俄比亞人以超乎尋常的節奏完成了這項工作。“我們的企業在當時創造了一個非洲第一,就是在三個月建設了一個近600人的工廠。”張華榮說,三個月過后,這家工廠就使埃塞俄比亞整個國家的鞋子出口翻了一番。
雖然看起來決策匆忙,但華堅集團目前很滿意這次投資。華堅集團副總裁、海外投資公司總經理海宇表示“非洲國家勞動力成本現在是我們國內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而且當地電力供應充足,電價只有國內的一半費用。另外當地有大量的牛皮、羊皮,原材料非常豐富。比較而言,其實在埃塞俄比亞的人力成本比東南亞的新興制造業國家---越南、柬埔寨等還要低,包括更加低廉的其他社會成本。加之豐富的皮革資源和相對其他行業更為成熟的制革技術,世界銀行的報告說,制鞋業將是非洲大陸發展的基礎和成敗關鍵。
同時,并不內銷的貼牌工廠也讓對中國的指責有所收斂。歐美政客和一些非洲國家的反對派通常認為,中國企業在非洲大陸發展的主要目的是開采原材料,并為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尋找市場。正如世界銀行所說,中國輕工制造業將生產地轉移至非洲,這對非洲大陸“長期滯后”的經濟轉變來說,是一個良好的起始平臺。
在非洲建廠的挑戰,華堅集團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企業的本地化。海宇說,制鞋畢竟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率一般保持在5%到10%之間。國內制造業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2%,但到了埃塞俄比亞一下子提高到8%。埃塞俄比亞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個綜合問題,“雖然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外資投資,但在相關部門的執行過程中,操作的效率十分低下。政府的部長們都會講支持外資投資,但是進口原材料的時候,并不是由他們坐在門口清關。”
按照當地政策,制造鞋子的設備以及原材料進口都應該免稅。海宇說,當他們把第一個集裝箱運過去的時候,其中做鞋用的刷子就被海關扣下,“居然說那是刷牙用的牙刷,要繳稅。此外鞋子的穿孔機也被扣下,海關人員不認識,還以為是手槍。”海宇介紹說,目前工廠每個月大概進口8個集裝箱的原材料,出口12個集裝箱的成品鞋子,“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材料是進口的,剩下三分之一全部可以在當地解決,比如大量需要的羊皮、牛皮等。”發生這次事件后,海宇特別找到當地海關的所有6個副關長以及所有的主任、處長,開了6個小時會議討論此事。后來,海關的20多個工作人員也到鞋廠進行了考察,了解工廠生產的流程以及用到的機器,“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這些,我們就只好多花時間去做基礎工作。不這樣就沒法生存。”
當地的交通運輸狀況是另外一個大的挑戰,“從最大港口吉布提的碼頭到我們工廠800公里,但雙向一共只有兩條車道,一旦有車子壞在路上,整條馬路也就被封住沒法通行。而且道路使用頻率高,道路的路況也越來越差。”海宇說,運輸效率很差的主要原因竟然是當地不允許外資投資物流運輸業,“本國運輸商沒有競爭,也就很難講到效率問題。”這對于參與全球生產鏈條的企業來說是個致命問題。
“企業生產里面講究leadtime,是指從接單到鞋子生產出廠的時間。比如3月米蘭時裝秀,一個星期后樣板就制出來了。現在時尚就是這么快。”海宇說,在國內這個時間一般是60天,但在埃塞俄比亞僅原材料進口就要30天,“在當地最快只能做到80~90天。”
此外,“埃塞俄比亞整個國家沒有經歷過工業文明的過程,工人們也就缺乏工業文明的理念,組織性、紀律性和服從性以及責任心都比國內差很多。”海宇說,在當地的很多工廠,大概有30%的工人在領完薪水后第二天就沒了人影,“一般15天后工資花得差不多了,這些人再回到工廠繼續上班。”
在華堅集團的工廠,直到有人因累計遲到5次而真被開除的時候,上班遲到的問題才得到緩解。而且,國內制造業企業流行的軍訓和集體操在這里就顯得更加必不可少。結果,這種訓練卻使員工們的身體健康情況有了很大提升,“他們剛剛進來的時候接受軍訓,十五分鐘倒了一大批,現在訓練半小時到四十五分鐘都沒有問題。”海宇說。
但是為了解決文化差異,華堅集團仍然定期安排埃塞俄比亞員工到中國接受培訓。當地醫療條件只能做應急處理的闌尾炎,都趁機在中國治愈了。其實中國企業家已經明確認識到,管理將是非洲工廠的成敗關鍵。正如世界銀行報告所說,以埃塞俄比亞為例,一些“管理良好的”本地企業的生產能力與中國和越南企業相差無幾。
張華榮說,目前他們正在考慮于2013年下半年在非洲其他國家進行投資。影響決策的因素包括:企業經營情況、市場經營是否有活力、政局是否穩定、當地勞動法是否符合發展需求等。對于這家巨型鞋業企業來說,仍要“邊投資邊摸索”。為華堅集團的非洲戰略提供支持的,是中非發展基金。二者已經簽署協議,十年內共同投資20億美元,在埃塞俄比亞發展專注于制鞋的制造業集群。后者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系統的一個私人股本基金。
海宇說,這可以為當地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可以解決當地有皮革、有工人、高失業的矛盾局面。“中國的制造業走出去是比較適應非洲的,而歐洲的制造業卻不一定適應非洲的情況。”張華榮說,因為中國的制造業主體---鞋業、服裝以及其他輕工業產品還處于粗放型階段,需要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支撐。“但是歐洲的高端制造、精益制造在埃塞不具備發展條件。他們工業管理、文明管理的機制,以及工業設施和綜合配套都不能與之相適應。因此傳統制造、低端制造在埃塞大有前途。”他說。這樣,中國制鞋廠向非洲轉移的另外一個后果,就是倒逼中國的粗放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否則就沒有活路。”而從整個非洲來講,“兩國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最大的有利條件。”海宇說。事實上,這也是他們選擇埃塞俄比亞而不是其他非洲國家的主要原因。
自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動蕩之后,非洲大陸對于工廠和外匯的渴求已經獲得了實現的條件。除了解決就業問題,從而穩定政局,“他們在積極學習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和過程,想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市場發展制造業,給國家創匯。”海宇說,與亞洲相比,非洲有全球最好的免稅政策,這對于一個出口型企業來說吸引力顯然不同凡響。
雖然受到歐洲政客和一些非洲政治家的指責,但中國工廠受到從政府到民眾的普遍歡迎。特別是這種專門面對外銷的制造企業,“他們自己的企業水平到不了,我們又不面對他們的國內市場”,所以也不會跟當地的制鞋業有沖突。
作為友善的表現,華堅集團也曾邀請當地20多家制鞋企業的老板來參觀學習,“我們就給他們供應一部分材料,而價格則比當地低很多,也受到當地企業老板的歡迎。我們也要向他們解釋,只有形成產業集群,幾百家鞋廠一起發展,大家才能發展得更好。”海宇說。2012年,埃塞俄比亞政府新批準了3平方公里土地建設輕工業制造發展特區,“未來的工業園將以鞋業為主,也將涉及箱包等輕工業制造產業,中國的制造企業只會越來越多。”
目前坐落在亞的斯亞貝巴附近奧羅米亞杜康行政區工業園的華堅國際鞋城,已經擁有1700名當地員工以及100余名中國工作人員,投資已超過1000萬美元。三條生產線每天能夠生產兩千多雙鞋,主要是為國際一線大品牌進行代工。包括GUESS、COACH、TOMMYHILFIGER等,貼上“埃塞俄比亞制造”標簽,運往美國和歐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