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行業科技創新呈現新亮點不斷
近年來,縫制機械行業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發展,并呈現一些新亮點。一些量大、面廣的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快步縮小。但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不足,行業發展的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沒有獲得有效的突破,研發力量薄弱、人才匱乏等矛盾也正日益尖銳,制約了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智能化升溫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接連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化、自動化產品。隨著服裝等下游行業提高生產效率、節省人工的需求日益迫切,市場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熱度持續升溫,成為近兩年來縫企科技創新最主要的動力。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2014年自動化、智能化產品作為主流,從而很快進入成熟階段?
對此,業內科技專家普遍持有相同的觀點,即自動化、智能化的科研方向雖是大勢所趨,但仍需探索磨合,行業正處于一個成長發展期。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科技委副主任林建龍表示,自動化、機電一體化、直驅化的平包繃鎖釘套花樣等縫制機械將進入成熟期,正在快速進入服裝、箱包等下游行業,全面替代機械式的縫制機械。但智能化的產品像自動縫制單元、模板機、智能縫紉機、立體縫制工業機械手、獨立驅動花樣機等,還有待于在進一步市場的使用中,不斷地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在不斷改進和質量提升中,提高市場的認可度,提高加工的質量和效率。
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守旗認為,智能化是縫制設備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整個行業剛剛起步。雖然有了一些智能縫紉機、智能自動模板機以及各種自動送料裝置等,但具體到針對某種設備或某類工廠,應智能化和能智能化到什么程度還需要繼續研究。
上工申貝(集團)副總經理方海祥表示,面對提高效率、節約人工的需求,以及普通機種利潤微薄、競爭激烈的壓力,國內規模縫企都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自動化產品的研發力度。但一些諸如自動貼袋機、自動褲攀機等新品,距大量進入市場尚有一段路要走。他說,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是關鍵。
新杰克公司技術總監李創、上海富山公司技術總監魏福昌也重點提及品質與穩定性的問題。因為選擇此類產品的用戶絕大部分為大型服企或具有較高效益的企業,其對品質、穩定性、效益要求三者兼顧。用戶需要時間來適應比較,并對其產生的價值體現進行密切觀察。因此,當前市場上的自動機與智能化產品其技術與功能還需要完善,樣機投入使用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改進。
李創同時認為,下游廠家的生產工藝呈現多樣化趨勢,大規模應用在工藝上還有很多的瓶頸,因而制約了自動化、智能化產品在短期內的普及。所以,這些問題值得在智能化、自動化持續升溫的當下認真思考并提出對策。
技術跨界融合
近幾年,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概念的出現與快速發展,沖擊著傳統制造業的固有思維,也為縫制機械行業的科技創新帶來一抹新意。專家們認為,2014年行業的技術融合與“跨界”將愈發明顯,很多行業以外的企業或技術將“嫁接”到縫制機械行業中,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服裝加工自動化生產線是縫制機械科技創新的主要趨勢。
余守旗認為,縫制設備的網絡化將是研發的技術方向之一,物聯網技術在縫制設備或服裝廠會很快得到廣泛應用。它不僅為生產流程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通過管理的精細化及數字化提高整體效率。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成熟技術,網絡化工廠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上海縫紉機研究所所長吳劍敏認為,模板機將成為一個潮流。據了解,目前包括中捷、杰克、美機等20多家企業都在大力發展模板機,該產品應該說是行業運用數控技術進行產品創新升級的一個典范,一臺成熟模板機通常包括縫紉母機(通常為花樣機)、自動模板及控制及編程系統三大部分,機器操作簡單方便,可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操作強度,生產效率提升通常在40%以上。
標準海菱公司總工程師羅一明強調,隨著機電一體化產品開發的深入,以機械加工為主的傳統縫紉機制造企業已無法獨立地完成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因此與電控開發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或培養企業對電控系統的二次開發能力,將是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此外,目前各種控制技術、傳感技術、測控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要開發出品質良好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高的設備,關鍵要從服裝生產過程中抽離出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元素,這具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縫企和服企的相互合作將會進一步加強。
理性看問題
縫制機械行業科技創新雖取得很大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
第一,人才缺乏已成為行業科技創新突破桎梏的最大羈絆。特別是科技領軍型高端人才和復合型技能人才的缺乏,直接影響到行業科技進步的步伐。在培養關鍵性研發人才上,缺少相應的機制保障。
第二,行業知識產權矛盾越來越突出,相應專利糾紛已從中日骨干企業之間逐漸蔓延到國內中小企業,而目前企業開發成本較高、周期較長,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受到打擊,成為制約行業科技發展的重要隱患。
第三,產品質量綜合測試分析能力不足,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的順利進行,有的設備已無法滿足現行產品的檢測需求,急需更新升級。
第四,行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目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中低端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另一方面能夠滿足中高端市場需求的產品相對缺乏,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產品同質化情況嚴重,價格競爭激烈,致使企業利潤下降,難以支撐科技創新、新產品研發的投入。同時,針對下游需求,企業科技創新響應能力還有待加強。
第五,行業在推動產學研用合作、共同開展科技創新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辦法,有關各方的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來。
專家們建議,在跟隨式創新走到盡頭的時候,要鼓勵企業開展原始創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