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快時尚渠道學習須謹慎
分銷模式也被普遍認為是造成服裝行業高庫存危機的罪魁禍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ZARA、H&M、優衣庫等國際快時尚品牌的庫存問題就不那么突出。
在業內人士看來,庫存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國際品牌供應鏈的周轉速度快,“國際品牌一般是備20天的貨,與之相比,國內服裝企業的備貨周期則長得多,一般是五六十天,這五六十天的情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企業不得而知。有可能大賣,有可能一件也賣不動。”
那么,模仿快時尚是中國服裝企業的最終出路嗎?
在獨立鞋服評論人馬崗看來,快時尚品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代表著一種趨勢和方向。中國服裝行業的流通環節比較多,而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簡化流通環節,一些企業推出的副牌從風格到管理模式,都有著濃重的模仿國際快時尚品牌的痕跡。
“比如美特斯邦威,是比較早嘗試簡化中間環節的企業,現在美特斯邦威采取的是二級分銷加三級分銷的模式,有的地方則是直接開直營店。”馬崗表示,簡化流通環節代表著一種趨勢,但是一味地模仿快時尚品牌則不可取,“中國地域這么大,不一定都適用扁平化的模式,有的地方比如三、四線小城市和偏遠地區還是適用于加盟模式。”
告別“營銷+渠道”打天下 服裝業增長模式已經發生變化
過去20年是服裝行業的“黃金時代”,涌現出一大批大品牌服裝企業,他們信奉“營銷+渠道”的策略,在各大城市跑馬圈地,在各大媒介狂轟濫炸,迅速做大市場規模,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這些方式在當時是很新穎的,找明星打廣告,然后再大量開新店,很快形成了一批大公司,然后吃掉小工廠”。
在胡海東看來,很多服裝企業陷入了過度營銷的怪圈,這使得企業不重視產品的開發,陷入嚴重同質化,而“他們所謂的差異化有時候很可笑,比如西裝比別人多一粒扣子,在宣傳時還會放大這種所謂的差異化。”胡海東說。
{page_break}有意思的是,這些企業對營銷卻樂此不疲,“企業搞個VI,打個廣告,在某某大酒店開個訂貨會造勢,找一些所謂差異化的東西。這些做完了,就跑到中山找件T恤,去浙江桐鄉找個毛衫,在福建當地找個褲子、夾克,很快一套男裝的東西就出來了。產品隨便抓抓就行,重點就是訂貨會造氣勢。這是一種模式化的東西,實際上并不關心產品真正的差異化。”
“這種做法越來越行不通了”。馬崗表示,過去打造品牌服裝有兩大元素,一個是營銷,一個是做渠道。“營銷大家都會,渠道也已經趨于飽和了”,在運營成本大幅攀升的現在,開店風險越來越大。這也宣告著過去二十年服裝商們賴以生存的“營銷+渠道”的擴張方式已經完全行不通了,服裝行業的增長模式已經發生變化了。
童裝和戶外躲過一劫 行業細化將會更加明顯
這場高庫存危機對行業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業內人士看來,高庫存使得一批服裝企業不堪重負,陷入倒閉潮,而品牌集中度會越來越高,“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國外的很多大眾消費品牌也經歷了這樣的時期。”馬崗對此表示。
另一大影響是行業的細化將會更加明顯。事實上,童裝、戶外等細分領域的服裝企業在今年的高庫存危機中躲過了一劫,探路者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凈利潤為8134萬元,同比增長51.16%。
除此之外,產業的升級也是不可避免的,“生產廠商將追尋更高的附加值,而一些生產廠商則會變成品牌廠商”,馬崗表示,電子商務給這些生產廠商帶來機遇,以前渠道的搭建漫長而復雜,現在則簡單得多,“入駐幾個主要網上渠道就行了。”
危機也給品牌服裝商的運營模式帶來了新的思路。曾經,服裝行業奉行“小城開大店,大城多開店”的渠道包圍戰術,用規模戰把競爭對手拋到身后被眾多企業捧為成功寶典。經過近十來年的渠道追趕,有不少品牌店鋪數量甚至超過了4000家,渠道總體保有量從不足變為過剩。
這之后,品牌廠商們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與其像撒芝麻一樣的多開店,還不如集中力量去重點突破一個店鋪”,馬崗認為,服裝零售未來將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大店時代即將啟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