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行業各種積極向好的因素正在聚集
“近年來,中國絲綢業在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品牌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穩步發展,但受各種因素疊加影響,我國繭絲產量、銷售利潤和貿易出口等主要指標增速回落,行業發展趨緩,讓一些地方對發展絲綢產業失去了興趣。但目前絲綢行業各種積極向好的因素正在聚集。”中國絲綢協會會長楊永元在日前召開的絲綢小鎮國際絲綢論壇上表示。在他看來,絲綢產品柔滑、環保,歷來是滿足大眾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時尚化需求的重要載體,目前在國內外仍擁有廣泛的消費群體,未來絲綢消費市場大有潛力可挖。
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信息化技術裝備的開發應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改造提升,絲綢產業正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因此,只要采取有效對策,絲綢產業完全可以擁有美好未來。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赴會的業界大咖們的認同。論壇上,與會者圍繞跨界共贏、培育工匠精神、“走出去”等多個主題進行深度探討。
楊永元認為,當前,國家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也是國內絲綢行業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基調。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和行業發展動力轉換的大背景下,繭絲綢行業只有兼容并舉,才能協同發展;只有跨界創新,才能不斷突破;只有穩固產業基礎、培育“工匠精神”,才能從“中國制造”逐步轉向“中國創造”;只有積極主動順應現代紡織發展潮流,不斷培育新動能、構建新優勢、拓展新空間,未來絲綢行業的發展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在談及傳承和創新時,蘇州檔案局局長肖芃表示,通過檔企合作來實現工藝的傳承和跨界創新。目前,為了傳承與恢復基地,依據檔案中的絲綢樣本的技術資料,恢復瀕臨失傳的傳統絲綢工藝,蘇州檔案局已與絲綢企業共建了10家蘇州傳統絲綢樣本檔案。在此基礎上,共同開發出紗羅的宮燈、宮扇,以及紗羅的不同屬性產品和衍生產品,讓舊的檔案煥發出新的生命、新的價值。
蘇州繡娘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挺以自己的海外見聞表達了對工匠精神的感受。他表示,從海外拍賣收回的很多流失到國外的古紡織品中,中國古代官用的龍袍最令人震撼。這些藏品面料的奢華度、精致度應該說當代紡織工藝很難企及。在對龍袍數據的分析中,一件龍袍以爭分奪秒的制作進程測算,仍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工。從如此復雜的工藝和較長的制作時間可以看出,這些極致的工藝是用生命在追求,是古代工匠以此作為人生要做好的事情去做,才能達到的結果。他表示,中國人現在消費能力越來越強,但與其到國外買LOGO,不如把中國最好的東西展現出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