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產業遭遇瓶頸 顛覆傳統批發模式
“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堅持需求引領、供給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激活和釋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費與投資良性互動、需求升級與供給升級協調共進的高效循環,增強發展新動能。專業市場作為紡織產業鏈的延伸,應該響應行業發展需求和政策導向,打造自己的核心軟實力。
在市場需求方面,個性化消費需求亟待得到滿足,農村與貧困人口消費的短板亟待補齊。在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十三五”期間一億農村居民將轉變為城鎮居民,以2015年城鎮居民衣著消費1705元/人是農村居民574元/人三倍的差距來考量,僅此一項將形成1600億元的衣著消費增量;2015年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164元,按照6.5%的年均增長率,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將帶來整體衣著消費增量6600億元。
在行業發展層面,當前紡織行業面臨著兩大直接挑戰,一方面來自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市場需求的減弱,一方面來自成本的加大交易成本、稅費、人工、土地、資金、能源、物流和匯率等企業生產成本。而更深層次的挑戰是:中國紡織工業在經歷多年高速發展后,以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為主的“投資拉動型”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紡織行業必須進入市場導向、結構調整、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新階段,需要找到行業發展的新動能。
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輕紡行業穩增長、調結構、轉型升級、降本增效成為重點工作,《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計劃2016~2018》已起草完成,提出創新驅動、市場導向、分類指導、協調發展四個方面的基本原則,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增品種滿足多樣化需求,提品質適應消費升級,創品牌實現“中國創造”。
創新發展應該是紡織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通過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供應鏈協同創新來滿足消費需求、優化成本結構和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更具體一些就是:成本控制和質量管理是基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是保障,消費安全和環境友好是責任,消費導向和生活方式是目標。
對于專業市場而言,傳統模式與現代模式較量的本質,不應該是“做得多與賣得多”的較量,也不僅僅是“做得好與賣得好”的較量,成功的現代專業市場模式,在引爆消費量的同時,應該按照社會公益與產業價值高度合二為一的功能設置去完成價值實現,這樣的新商業模式,必須懂得“借勢”與“造勢”。
近年來,融集群采購、商品展示、電子商務、智能物流于一體的全業態營銷模式的第五代專業市場開始嶄露頭角,它是以專業市場為基礎的產業綜合性服務平臺,一方面,把傳統商業和電商緊密結合,能夠幫助更多批發商成功創業,帶領商戶成功轉型,同時培育更多互聯網創客,使產業布局更為合理,業態分布更趨成熟。另一方面,把生產創新和服務創新緊密結合,更好地優化制造業生產過程,改善制造業的商業模式,滿足個性化需求,降低成本水平,在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帶動傳統模式轉型升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