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暨影視藝術學院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已正式進入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行列,前身是創建于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195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升格為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8月,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學校位于中國北京城東古運河畔,校園占地面積46.3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9.43萬平方米。
中國傳媒大學的校訓是: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中國傳媒大學堅持“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學科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傳媒領域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形成了以新聞傳播學、藝術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為龍頭,文學、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體系。目前,學校設有4個學部、1個協同創新中心,5個直屬學院,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國家重點學科,傳播學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動畫學4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3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93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6個專業碩士類別,82個本科專業。
中國傳媒大學致力于高層次、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建校50多年來,學校培養了大批信息傳播領域高層次人才,為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知名學府”。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專科生90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000余人;有繼續教育在讀生近15000人。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034人,其中專任教師1121人。擁有一批國內外享有聲譽的教授、學者。近年來,有2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入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1人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次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人次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14人次榮獲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33人次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干脫穎而出,教師隊伍的整體學術實力得到增強。同時,學校還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作為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中國傳媒大學致力于傳媒內容和形式創新研究、傳媒高新技術研發和為政府企事業單位決策咨詢服務,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學校建有藝術研究院、傳播研究院、新媒體研究院和文化發展研究院,建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廣播電視數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語言分中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全國公益廣告創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國家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首都傳媒經濟研究基地)、廣電總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基地、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基地、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基地),建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數字媒體工程創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學校主持完成了國家數字中短波廣播技術標準制訂與系統研制、參與國家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技術標準制訂,在數字廣播技術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學校辦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現代傳播》。
學校建有校園多媒體網絡、數字有線綜合業務網、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建有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動畫與數字媒體實驗教學中心,6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告實踐教學中心,動畫實驗教學中心,影視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傳媒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視節目制作實驗教學中心等;多媒體教室、演播館、實驗室等裝備精良,功能完善;圖書館形成了信息傳播學科內容豐富,紙質、電子、網絡形式多樣的館藏體系。
學校與200多所國外知名大學、科研與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2009年學校發起成立了“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23個國家和地區的62所知名傳媒高校加入“聯盟”。學校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建有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由我校主辦的亞洲傳媒論壇、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中國傳播論壇等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國際傳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臺。
學校設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采取函授、夜大、現代遠程教育等多種教學模式,建立多媒體、多形式、多層次的繼續教育體系,為信息傳播領域提供全方位繼續教育服務。目前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8個分院、30個函授站、34個遠程校外學習中心。
學校通過合作辦學在六朝古都南京設立了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南廣學院,規劃占地面積1660畝、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已建設用地810畝,完成校園建筑33萬平方米。學院設立36個本科專業,90個專業方向,現有在校生近11000人。
面向未來,中國傳媒大學秉持“植根傳媒、依托社會、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的辦學理念;繼承辦學傳統,創新教育模式,發揮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中國傳媒與文化事業發展的人才庫、科技庫、思想庫和信息資源庫,力爭早日實現世界知名高水平傳媒大學的奮斗目標。{page_break}
適應21世紀影視大發展的時代洪流,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于2002年正式建立。影視藝術學院現有文藝系、音樂系、錄音系、導演系、戲劇影視美術系、廣播電視文學系、攝影系、基礎教學部及表演、照明專業等十個教學部門,實現了影視藝術教育的全程培養機制,學科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整體辦學實力強大。目前影視藝術學院不僅是中國傳媒大學規模最大、學科專業覆蓋面最為開闊的學院,更是我國教學實力強、專業特色鮮明、最具知名度的影視藝術學院。
目前影視藝術學院現擁有一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廣播電視藝術學;擁有博士后流動站一個:國家一級學科藝術學;博士點五個: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音樂學、戲劇戲曲學、藝術學;碩士點六個: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音樂學、美術學、戲劇戲曲學、藝術學。影視藝術學院現有9個本科專業,16個專業方向,分別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文藝編導方向)、音樂學專業(音樂編輯方向、音樂傳播方向、電子音樂制作方向)、錄音藝術專業(音響工程方向、音響導演方向)、導演專業(電影電視劇導演方向、剪輯藝術技術方向)、表演專業、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電視美術方向、電影美術方向、人物造型方向)、攝影專業(電影電視劇攝影方向、圖片方向)、照明藝術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科覆蓋面廣、學科層次豐富、專業結構合理,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影視藝術學院不僅是實力雄厚的教學育人單位,也是走在理論前沿的學術研究單位,匯集了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音樂學、美術學等學科中理論扎實、思維創新的一批專家學者,年輕的學者也迅速成長起來。影視藝術學院下設影視藝術研究所、廣播文藝研究所、新媒體研究所、電視劇研究所、錄音藝術研究所、音樂傳播研究所,成為學術科研的機構支持。影視藝術學院主辦《當代電影》、《音樂傳播》等學術刊物,成為全國各影視學科專家學者理論交流的前沿陣地。截止2009年底,影視藝術學院共承擔科研項目237項,已完成11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項,已經完成4項;省部級項目59項,完成37項。多項科研成果處于國內一流水平,為中國影視藝術的美學成長和學術增殖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在影視學科領域具有強大的學術實力。
目前學院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已經超過了1200人。隨著“十一五”期間學校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跨越式發展,研究生教育也躍上了新臺階。目前全院在校碩士研究生564人,博士研究生126人。研究生陣容的壯大,標志著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向著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方向邁進。
為適應高速發展的辦學所需,影視藝術學院教資隊伍建設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由建院之初的78人迅速增加到176人。其中,博士42人,碩士93人,已評為正高職稱的有36人,已評為副高職稱的有36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55人,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教師梯隊,在學歷、職稱、學緣、年齡分布上合理,培養了大量影視藝術人才。他們中間有影視藝術方面金鷹獎、金雞獎、華表獎、飛天獎等多項國家大獎、省部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入圍法國戛納電影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的主創人員。我院的學生也頻頻在國家級、省市級等各種獎項中獲獎,活躍在各個著名影視劇的創作第一線。
影視藝術學院積極利用校外資源,聘請了多位知名專家、教授擔任兼職導師、客座教職,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以及東歐和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的著名教授學者在影視藝術學院開設影視藝術的前沿課程,使影視藝術學院教學與世界影視藝術教育保持同步。同時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電影電視學院、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美國邁阿密大學、巴黎第八大學電影系、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新西蘭理工學院表演與屏幕藝術學院、愛沙尼亞塔林大學電影學院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城市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影視藝術學院本科生、研究生在讀期間擇優赴對方學習、聯合進行影視藝術創作實踐,互相認可學分。
影視藝術學院的專業設置,覆蓋了影視藝術教育全程;影視藝術學院的師資陣容,以實力派、學者型的藝術家為中堅;影視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將成就21世紀中國影視藝術界的一代英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